近日,一位老年患者满脸愁容的来消化内科就诊,肠镜检查发现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可见8枚约0.5-1.2cm大小不等、分叶状隆起。
为“结肠多发息肉、结肠黑变病”,患者经多方详细了解,决定在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入院后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经消化内科冯娟主任团队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后,于我院内窥镜室行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术中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残基平整,无出血。
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手术时间5-10分钟。术后病理提示:(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多发性炎性增生性息肉,局部呈腺瘤性增生。住院观察1周后痊愈出院。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系由日本内镜医师于年首先开展,主要用于消化道平坦型和息肉样型早期肿瘤的一类新的内镜下治疗技术。现已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是针对黏膜病变,如早期胃癌、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黏膜病变、大肠侧向发育型腺瘤、黏膜的可疑病变等,利用高频电切技术,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切除而达到治疗目的或做大块组织活检而协助诊断的目的。经典的EMR技术包括:黏膜下注射法黏膜切除术(EMR术)、黏膜下注射法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PiecemealMucosalResection,EPMR术)、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Cap-EMR术)及附加外套管透明帽辅助EMR术,其中黏膜下注射法EMR术已成为标准的平坦型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胃肠道直径在20mm以下的早期癌、平坦型腺瘤及黏膜下肿瘤均可以应用该技术治疗。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其并发症消化道出血、穿孔及狭窄发生率极低。加之其治疗创伤小、费用低、无需麻醉、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点,以得到广大消化内镜医师及胃肠道病变患者的认可。
消化内科自开科以来,已成功开展此项技术治疗多例患者,无一例并发症产生,得到了患者高度好评。这标志着我院消化内科在内镜下胃肠道病变的医院的行列,医院内镜下微创治疗,创立了里程碑式的先河。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将希望与更多科室合作,用最微创、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治疗方式,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医院消化内镜工作做好、做强,以更高的质量服务于广大患者。
医院消化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