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排毒”,小心结肠黑变病
“排毒”多半是个美丽的谎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某些人看来,人体俨然成了一个“制毒”工厂。君不见,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上,“排毒”广告铺天盖地,“排毒减肥”、“排毒通便”、“排毒养生”,似乎“排毒”就能健康、“排毒”就能美丽。“排毒”理念多么具有心理诱惑性,可“排毒”却让不少不知情者为此付出了代价。
小丽是省内一所重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学新生入学时,她的各项生理指标和体检指标完全正常。然而入学一年后,在寝室同学的鼓动与示范下,爱美的她接受了“排毒”减肥的建议,连续服用某排毒减肥产品达半年以上,结果“肥”倒是减下来了,但气短、乏力、心悸、食欲差等症状也伴随而至。更烦人的是,由此引发了继发性便秘,不吃药根本就不能自主地解大便,到医院作肠镜检查,医生说小丽患有严重的结肠黑变病。
下水道腐蚀与结肠黑变病
下水道系统是城市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水道通畅可以给我们带走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多种废物。然而,如果我们使用或者保养不当,任由各种油污、酸水或碱水、饭渣、沙尘等随意排放,久而久之,就会对下水道的管壁造成腐蚀破坏,甚至污物在管壁上沉积,影响其正常功能。
人的结肠功能与下水道的功能其实是相似的,肠壁光滑通畅、蠕动功能正常,有利于各种代谢废物的及时排出,从而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壁损伤,废物在肠壁上沉积,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则不利于代谢废物的及时排出而影响人体健康。
现今市面畅销的各种排毒产品,大多以含有蒽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决明子、虎杖等为主要原料,通过蒽醌类化合物产生的化学刺激,促进结肠蠕动,从而引起排便。这种排毒实则是“拉”、“泄”,是腹泻,在排出粪便等废物的同时,把电解质、水、营养物质也一起排出。久之,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及肠道蠕动功能减弱,造成肠道黏膜功能损伤和肠道生态环境的破坏,深棕色的蒽醌类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肠壁上被吸收并沉积。
在肠镜下,可见大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豹皮状改变,有斑点状、黑褐色色素沉着,可累及部分肠段或全部大肠,即出现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可防难治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肠病,具有非炎症性、可逆性的特点,以便秘、腹泻、腹痛、腹胀、肛门坠胀为临床特征。目前多认为本病与长期服用泻药,特别是与刺激性蒽醌类泻药的滥用有关。本病大体为良性病变,但也有学者观察到,该病病人中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较高,故应引起重视。
目前市面较流行的“排毒”理念及相关产品,商业性宣传成分居多,消费者应保持清醒头脑,多听取专科医生的建议为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