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患病症状

普外二科便秘的一种治疗方法

前一段时间,有老同事与我倾诉自身苦不堪言的经历,便秘折磨的他痛不欲生,知道我们在此方面有研究,便恳求帮他解除痛苦。以下是他的相关治疗过程:

男性患者,70岁,退休内科医生,被便秘的苦恼折磨近十年,近1年口服泻药无效,需要协助排便,苦不欲生。

(下消化道造影所见)

结肠位于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

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其结肠的功能有吸收、分泌、细菌消化与协助排粪作用。结肠粘膜内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碱性液体,保护结肠粘膜,润滑大便,以助排便。结肠不产生酶,无消化作用,但肠细菌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这些细菌消化纤维素,合成各种维生素。如长期用抗生素,可导致维生素合成与吸收不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一)盲肠:

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

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

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

(三)横结肠(transversecolon):自结肠肝曲起(结肠右曲),先向左下横过腹中部

再向左后上至脾下方,形成开口向上的弓形,在脾的内下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脾曲,又称结肠左曲,与降结肠相续;长约40-50cm,为腹膜内位器官,后方借借肠系膜附着胰腺,前方被大网膜覆盖;是结肠最长最活动部分,其中部有不同程度下垂,老年或瘦长体型者可达脐下,甚至盆腔。横结肠上方与肝右叶、胆囊,胃和脾相邻,后方与胰腺及十二指肠水平部相邻,下方与空回肠相邻,因此常随胃肠的充盈变化而升降。

(四)降结肠(descendingcolon):自结肠脾区沿左肾外侧缘腹后壁向下达左侧髂嵴水平移行为乙状结肠,长约20-25cm。降结肠术腹膜间位器官,内侧为左侧肠系膜窦和空肠肠袢,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连,外侧为左侧结肠旁沟,此沟上被膈结肠韧带阻隔,下与盆腔相通,此沟积液是只能向下流入盆腔。

(五)乙状结肠(sigmoidcolon):平左髂嵴处与降结肠相连,沿左髂窝下行穿过左侧髂腰肌、髂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呈乙字形弯曲,平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上段较短,称髂结肠,下段较长,称盆结肠,其长度差异较大,长约20-70cm。乙状结肠属腹膜内器官,有较长的同名系膜连于盆骨侧壁,活动性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

我们经过术前充分准备,采用腹腔镜下结肠此全切除术,微创手术,恢复顺利,随访5个月,排便通畅,患者非常满意。

便秘知识科普

老年人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同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或2~3天排便1次,便秘患者每周排便少于2次,并且排便费力,粪质硬结、量少。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约1/3的老年人出现便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多发群体:老年人

常见病因:与年龄老、生活习惯不良、心理疾患、肠道疾病、全身疾病、滥用药物等有关

常见症状: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硬结、量少;腹胀、食欲缺乏

病因:

1.与年龄有关:

老年人便秘的患病率较青壮年明显增高,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食量和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胃肠道分泌消化液减少,肠管的张力和蠕动减弱,腹腔及盆底肌肉乏力,肛门内外括约肌减弱,胃结肠反射减弱,直肠敏感性下降,使食物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吸收引起便秘。此外,高年老人常因老年性痴呆或精神抑郁症而失去排便反射,引起便秘。

2.不良生活习惯:

(1)饮食因素老年人牙齿脱落,喜吃低渣精细的食物,或少数病人图方便省事,饮食简单,缺粗纤维,使粪便体积缩小,黏滞度增加,在肠内运动减慢,水分过度吸收而致便秘。此外,老年人由于进食少,食物含热卡低,胃肠通过时间减慢,亦可引起便秘。有报道显示,胃结肠反射与进食的量有关,cal膳食可刺激结肠运动,cal则无此作用。脂肪是刺激反射的主要食物,蛋白质则无此作用。

(2)排便习惯有些老年人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常常忽视正常的便意,致使排便反射受到抑制而引起便秘。

(3)活动减少老年人由于某些疾病和肥胖因素,致使活动减少,特别是因病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因缺少运动性刺激以推动粪便的运动,往往易患便秘。

3.精神心理因素:

患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心理障碍者易出现便秘。

4.肠道病变:

肠道的病变有炎症性肠病、肿瘤、疝、直肠脱垂等,此类病变导致功能性出口梗阻引起排便障碍。

5.全身性病变:

全身性疾病有糖尿病、尿毒症、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等。

6.医源性(滥用泻药):

由于长期使用泻剂,尤其是刺激性泻剂,造成肠道黏膜神经的损害,降低肠道肌肉张力,反而导致严重便秘。此外,引起便秘的其他药物还有如鸦片类镇痛药、抗胆碱类药、抗抑郁药、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

临床表现:

便秘的主要表现是排便次数减少和排便困难,许多患者的排便次数每周少于2次,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一次。有的患者可突出地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或每日排便多次,但排出困难,粪便硬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很少。此外,有腹胀、食欲缺乏,以及服用泻药不当引起排便前腹痛等。体检左下腹有存粪的肠袢,肛诊有粪块。

老年人过分用力排便时,可导致冠状动脉和脑血流的改变。由于脑血流量的降低,排便时可发生昏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可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者可引起脑血管意外,还可引起动脉瘤或室壁瘤的破裂、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心律失常甚至发生猝死。由于结肠肌层张力低下,可发生巨结肠症。用力排便时,腹腔内压升高可引起或加重痔疮,强行排便时损伤肛管,可引起肛裂等其他肛周疾病。粪便嵌塞后会产生肠梗阻、粪性溃疡、尿潴留及大便失禁。

检查:

1.腹部平片:能显示肠腔扩张及粪便存留和气液平面,可确定器质性病变如结肠癌、狭窄引起的便秘。

2.钡灌肠:可了解结肠、直肠肠腔的结构。

3.结肠镜及纤维乙状结肠镜:可观察肠腔黏膜以及腔内有无病变和狭窄,还可发现结肠黑变病。

4.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可以帮助判断有无直肠、盆底功能异常或直肠感觉阈值异常。

5.球囊逼出试验:有助于判断直肠及盆底肌的功能有无异常。

6.盆底肌电图检查:可判断有无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传输功能实验:了解结肠传输功能。

8.排粪造影:有助于盆底疝及直肠内套叠的诊断。

诊断:

详细了解便秘的起病时间和治疗经过、近期排便时间的改变,问清排便次数,有无排便困难,费力及大便是否带血,是否伴有腹痛、腹胀,上述胃肠道症状及能引起便秘的其他系统疾病,尤其是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病程在几年以上,病情无变化者,多提示功能性便秘。

治疗:

1.坚持参加锻炼:

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表明,因年老体弱极少行走者便秘的发生率占15.4%,而坚持锻炼者便秘的发生率为0.21%,因此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散步、走路或每日双手按摩腹部肌肉数次,以增强胃肠蠕动能力。对长期卧床病人应勤翻身,并进行环形按摩腹部或热敷。

2.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排便行为。可练习每晨排便一次,即使无便意,亦可稍等,以形成条件反射。同时,要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及选择坐式便器。

3.合理饮食:

老年人应多吃含粗纤维的粮食和蔬菜、瓜果、豆类食物,多饮水,每日至少饮水ml,尤其是每日晨起或饭前饮一杯温开水,可有效预防便秘。此外,应食用一些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蜂蜜、香蕉等。

4.其他:

防止或避免使用引起便秘的药品,不滥用泻药,积极治疗全身性及肛周疾病,调整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建立正常排便反射。

预防

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有意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合理饮食,注意补充膳食纤维。含膳食纤维最多的食物是麦麸、水果、蔬菜、燕麦、玉米、大豆、果胶等。此外,应积极治疗全身性及肛周疾病,防止或避免使用引起便秘的药品,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均有利于便秘防治。

内容编辑:普外科刘增亮(科普知识部分来自网络)

排版编辑:综合管理部

往期精彩:

我院开展辅助生殖诊疗技术(IVF试管婴儿)

医院为我市唯一开展免费唐氏筛查的医疗机构

保定城乡居民医保政策

双目视力筛查仪——为孩子的视力保驾护航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光疗
白癜风发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hbzz/1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