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聊聊便秘,阅读全文大约需要4分钟。
便秘的定义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饮食量、肠胃功能正常的话,那么排便次数差不多是一天1到3次,生活当中很多人早晨起来就会进行排便。
而便秘是一种排便不畅的症状或一组症状的组合,表现为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如果便秘的情况超过6个月,则称为慢性便秘。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图源unsplash)
便秘的原因和分类
胃肠道最容易受到饮食、运动、心理三方面影响,便秘也是如此。
低纤维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和较少的体力活动均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焦虑、抑郁和不良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也是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增加发生便秘的几率。
病程长的便秘根据病因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便秘(也称特发性便秘或功能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
大部分的便秘是肠道功能失调引起的功能性便秘。可以通过结肠传输时间、肛门直肠测压和排粪造影等检查,可将功能性便秘进一步分为正常传输型便秘、慢传输型便秘、排便障碍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
继发性便秘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器质性疾病和药物相关的原因。
(图
鹏子)
便秘的预防与处理
偶尔的、短期的便秘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自己用药来改善,但如果是慢性便秘,最好到消化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的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若是自行用药无效,甚至有腹痛等不适,医院就诊。
1
调整生活方式
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
膳食纤维的摄入推荐量为20~35g/d,并推荐可溶性膳食纤维(非可溶纤维是否有通便作用尚存在争议)。
水果如火龙果、草莓、猕猴桃等,蔬菜如芹菜、菠菜、豆芽等,粗粮如大麦、玉米面、红薯等都富含膳食纤维,豆类中所含丰富的维生素B1可影响神经传导,促进胃肠蠕动。
部分便秘的人增加膳食纤维后可能由于增多的膳食纤维导致肠道气体产生增加,会加重腹胀、腹痛、肠鸣等不适,需要慢慢调整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每天摄入2L水可以增强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因此多项便秘指南推荐水的摄入量为1.5~2.0L/d。
规律的体育运动可缩短肠道传输时间、利于通便,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等对改善便秘有效。一般推荐运动量为30~60min/d,至少2次/周。
此外,慢性便秘的人更应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晨起的起立反射可促进结肠运动,有助于产生便意,进餐后胃窦扩张、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诱发的胃结肠反射和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均可促进结肠的集团蠕动,产生排便反射,有利于成功排便。因此建议便秘患者在晨起和餐后2h内尝试排便。
如厕排便时需集中注意力,不要玩手机,避免受到与排便无关的因素干扰,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而且有研究证实,蹲位排便相比于坐位排便可缩短排便时间,改善排便费力,推荐便秘的人采取蹲位排便姿势。
2
药物治疗
便秘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泻药、胃肠促动力药、微生态制剂等,其中泻药是应用最多,也是滥用最多的。
(图
鹏子)
泻药可分为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药物。
容积性泻剂和渗透性泻剂主要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这两种药物长期使用安全。但容积性泻剂潜在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食管梗阻、结肠梗阻,以及钙和铁吸收不良。因此,建议在服用容积性泻剂的同时应摄入足够水分。
刺激性泻药作为补救措施可以短期、间断使用。长期使用刺激性泻剂易出现药物依赖、吸收不良和电解质紊乱,还可损害患者的肠神经系统而导致结肠动力减弱,甚至引起结肠黑变病。
对于排便推进力不足所致便秘者,可以运用普芦卡必利这样的胃肠促动力药,缩短结肠传输时间,增加排便次数。
鲁比前列酮这样的药物可以促进肠上皮细胞的氯离子分泌入肠腔,肠液分泌增加可疏松粪便,从而加快排便频率,改变粪便性状,减轻排便费力感。其还能逆转吗啡对黏膜分泌功能的抑制,可有效治疗吗啡引起的便秘。
虽然目前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可以部分缓解便秘症状,国外指南也将其推荐作为慢性便秘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
此外,中医中药调理脾胃功能,对改善慢性便秘症状有一定效果。
(图源unsplash)
3
上述无效怎么办
慢性便秘持续1年以上,常规药物治疗无效,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就属于难治性便秘。
需到医院,重新进行结直肠肛门形态学、功能检查。
根据结果,需多学科干预、联合用药。必要时可尝试骶神经刺激等神经调控疗法。如果内科综合治疗无效、符合手术指征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图源unsplash)
最后祝您,红光满面,润肠通便,再见!
END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广州)[J].中华消化杂志,,39(9):-.
[2]中国便秘联谊会.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1(3):-.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6(1):18-2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