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某
女,48岁。年9月18日初诊。
病史
大便秘结10余年,腹部胀满疼痛,大便5~7日甚至10余日1行,医院诊断为“习惯性便秘”,中西药均曾服用。中药进滋润之的或有小效,过3~5日又发;得峻下之味,重取效于当时,药后复秘。现经常服用果导片,或用开塞路后才能排便,停约后其秘如故。腹部胀痛,非常痛苦,经朋友介绍,前来求治。
刻下症见
大便秘结,努挣难下,嗳气频作,伴胸胁满闷,腹胀而痛,烦躁易怒,纳食减少。
检查
舌淡红,苔薄腻,脉沉弦。
辨证
女子以肝为本,多气多血,情绪不畅,肝失条达,疏泄失职,出现肝脾不调,气机阻滞,大肠传导失司,而致大便秘结难下;腹气不通,清浊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胸胁满闷;气不下而上逆、故嗳气频作;糟粕内停,气机郁滞,腹胀而痛,烦躁易怒;肠胃气阻,脾失健运,则纳食减少。舌淡红,苔薄腻,脉沉弦,为肝脾不调,内有郁滞,腹气不通之征。证属肝脾不调,腑气不通;病位在肝、脾胃、肠。
诊断
中医诊断
便秘(肝脾不调,腑气不通证)。
西医诊断
习惯性便秘。
治法
疏肝解郁,通便导滞。
方药
《伤寒论》四逆散合《证治准绳》六磨汤加减。
柴胡10g
枳壳10g
赤芍10g
白芍10g
木香10g
乌药10g
槟榔10g
厚朴2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当归10g
白菊花10g
桃仁10g
沉香粉3g
__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
服药后第2天便见肠鸣矢气,腹部胀满有所减轻,但排便仍不畅,纳差,苔薄日,脉沉弦,加莱菔子15g,焦三仙30g,加强健脾消导之功。再服7剂,
三诊
虽有大便,但便而不爽,腹痛减轻,苔薄脉弦,加火麻仁10g,决明字30g,增加下气通便之力。继服7剂。
四诊
大便畅快,日行1次,软硬适中,腹胀腹痛基本消失。嘱患者按照前方再服7剂,每晚1煎,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病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医者大多以攻下之法,初则有效,久则便秘更加严重,且长期服用大黄等泻下剂,可致黑变病。本案患者大便秘结、病情长、情续低落,又长时间内服果岛片、外用开塞露通便,致使脏腑功能减退,运化功能迟滞,而致大便秘结,腹胀疼痛,苔薄腻脉弦为主症,属气机阻滞。因而采用理气通滞法治之,选四逆散合六磨汤加减,取得满意效果。
本案特色
标本同治《金匮翼·便秘》曰:“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四逆散(柴胡、枳壳、白芍)疏肝解郁,调和肝脾。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敛阴,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六磨汤通利气机之剂,方中乌药顺气,木香调气,沉香降气,三药气味辛通,能入肝脾以解郁调气止痛,枳实破气除痞消积,槟榔行气消积,厚朴易大黄,祛其峻下而增强行气通腑之功。
重用厚朴厚朴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本草汇言》载:“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
中病即止六磨汤通利气机,需要注意“理气伤正”,药量、疗程
都要严加斟酌,特别对女性便秘应“中病即止”,并随症加入柴胡、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增强疗效。
活血化瘀“久病易瘀”,加桃仁活血润肠,沈师常用药对当归、白菊花润肠通便。全方共奏行气开郁,润肠通便之功。
我们以原版中医恭候在这里
期待您的到来
医院
医院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
(东三环长虹桥往南50米路东)
乘车路线
地铁10号线团结湖站C出口
(公交长虹桥或团结湖站)
预约电话
-
上午08:00~12:00
下午13:30~17:00
垂询电话
-(咨询)
-(预约)
门诊时间
07:30~21:0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