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葡萄膜黑色素瘤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也是非皮肤性黑色素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且为成年人首要的致死性眼部疾病。绝大多数葡萄膜黑色素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已发生远处微转移,因此远期预后较差。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任重而道远。
什么是葡萄膜黑色素瘤?
葡萄膜为眼球壁的中间层,可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三个部分,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与黑色素细胞。葡萄膜黑色素瘤是由这三个结构中的黑色素细胞突变所产生恶性肿瘤,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90%)占绝大多数。葡萄膜黑色素瘤虽然与皮肤黑色素瘤共同起源于神经嵴细胞,但其发病机制、基因突变谱、生物学行为与皮肤黑色瘤截然不同,有其独特的疾病进程。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葡萄膜黑色素瘤?
全球范围,高加索人种占葡萄膜黑色瘤约98%,西班牙裔占约1%,亚洲、非洲人占发病率约1%。男女发病率相同。发病年龄平均为55岁,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加。
本团队为国内最早开展UM诊治、临床研究的单位之一,发表了国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大样本量回顾性分析的SCI文章,发现与高加索人种不同,国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平均发病年龄更早,平均为48.6岁,且分布范围宽,为14至83岁。
在眼内已存在黑色素相关疾病的患者,如黑变病、黑色素细胞瘤及脉络膜色素痣,尤其是太田痣患者,在接受过度光线刺激后,黑色素细胞可能发生恶变,形成黑色素瘤。因此高危患者必须定期散瞳检查眼底,严密监测肿瘤的位置、大小、色泽等变化。
葡萄膜黑色瘤目前并无证据表明与遗传或性别相关。
葡萄膜黑色瘤患者预后?
国际上目前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预后的统计人群主要为高加索人种,根据文献报道,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约为70%、50%。本团队建立了葡萄膜黑色瘤患者的完整随访机制,资料显示,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约为84%、73%。葡萄膜黑色素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90%),肺(24-30%),骨(16-23%)及皮肤(11-17%),已发生转移的患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肝转移患者半数生存期仅4-6个月,非肝转移患者半数生存期为19-28个月。
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本团队常规进行分子病理检测,根据基因表达分型(Class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突变分析、TNM分期及病理分型等,将患者分为低、中、高转移风险转移组,其中高风险组转移率达70%以上(图1),低风险组转移率为10%以下,预后截然不同,因此分子病理检测对患者预后预测与随访方案的制定起重要作用。
患葡萄膜黑色瘤有什么症状?
与皮肤黑色素瘤不同的是,葡萄膜黑色素瘤隐藏于眼内,因此患者早期往往无任何症状,大部分患者因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引起了视野缺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积血、白内障等并发症而就诊。因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为早期发现葡萄膜黑色瘤的重要手段。
如何诊断?
由于眼内屈光间质的透明,因此绝大多数葡萄膜黑色瘤可以通过眼科器械直接观察,而主诊医生的观察是最主要的诊断证据。眼部B超、磁共振、多普勒血流图、脉络膜荧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图2)。最终的确诊须细针穿刺活检,行病理及分子检测。
如何治疗?
以往国内对于葡萄膜黑色瘤的治疗绝大多数为眼球摘除术,但根据国际眼部黑色素瘤协作研究学会报告,对于中小肿瘤,眼球摘除与保眼治疗的转移和生存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本团队目前针对葡萄膜黑色瘤患者依据TNM分期与临床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手段包括经瞳孔温热疗法、局部切除、质子重碳离子治疗、眼球摘除术等,我们采取的分级诊疗制度与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接轨,5年生存率达84%、10年生存率达73%。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以质子放疗为代表的保眼治疗已经成为国际上UM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UM质子治疗、患者随访和并发症处理经验的医疗单位。
结语
近半个世纪,葡萄膜黑色素瘤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局部瘤体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并未因治疗方式的改进而有所改变。因此体检筛查预防与术后规范化随访尤为重要。如何预防转移、早期发现转移、有效治疗转移,为团队目前的研究方向,路虽漫且远,吾亦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YueH,QianJ,YuanY,ZhangR,BiY,MengF,XuanY.Clinico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PrognosisforSurvivalafterEnucleationofUvealMelanomainChinesePatients:Long-termFollow-up.Currenteyeresearch,42(5):-.
[2]XuBB,MaRQ,RenH,QianJ.Genome-WideAnalysisofUvealMelanomaMetastasis-AssociatedLncRNAsandTheirFunctionalNetwork.DNACellBiol,37(2):99-.
[3]SpagnoloF,CaltabianoG,QueiroloP.Uvealmelanoma.CancerTreatRev,38(5):-.
[4]Diener-West,M.,Earle,J.D.,Fine,S.L.,Hawkins,B.S.,Moy,C.S.,Reynolds,S.M.,Schachat,A.P.,Straatsma,B.R.,CollaborativeOcularMelanomaStudy,G.TheCOMSrandomizedtrialofiodinebrachytherapyforchoroidalmelanoma,II: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enrolledandnotenrolled.COMSReportNo.17.Arch.Ophthalmol.,–.
[5]Biewald,E.,Lautner,H.,G?k,M.,Horstmann,G.A.,Sauerwein,W.,Flühs,D.,Bornfeld,N.Endoresectionoflargeuvealmelanomas:clinicalresultsinaconsecutiveseriesofcases.BritishJournalofOphthalmology,(2):-.
[6]Corrêa,Z.M.,Augsburger,J.J.IndependentPrognosticSignificanceofGeneExpressionProfileClassandLargestBasalDiameterofPosteriorUvealMelanomas.AmericanJournalofOphthalmology,:20-27.
[7]Smit,K.N.,Jager,M.J.,deKlein,A.,Kili,E.Uvealmelanoma:Towardsamolecularunderstanding.ProgRetinEyeRes,75:
鸣谢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19DZ)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