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患病症状

动物疫病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又称作细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家畜中除猪易感染之外,牛、犬和马的带菌率和发病率也很高。临床上的症状多种多样,多以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皮肤和黏膜水肿、坏死,以及流产等为主征。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多发;我国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份多发。

一、病原特征

本病的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属中的“似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钩端螺旋体属共有两个种,一是似问号钩端螺旋体,对人、畜有致病性:另一为双弯钩端螺旋体,无病原性。致病性钩体的抗原有表面抗原(P抗原)和内部抗原(S抗原)两种。P抗原为型特异抗原,存在于钩体的表面,由蛋白多糖复合物构成;S抗原为属特异性抗原,位于构体内部,其成分为类脂多糖复合物。根据抗原结构们成分的不同,目前可将构体分为18个血清群,多个血清型,而且新的血清型还在不断发现。感染猪的钩体主要是波摩那型、出血黄疸型、犬型和猪型,而在我国以波摩那型所致疾病最为常见。

钩体长6~12μm、宽0.1~02μm,具有细致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并常呈C、S等字形。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像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用镀银染色可将构体染成棕黑色,但染色后的菌体变粗,细密的螺旋看不清楚,有时只略微弯曲而似杆状。在电镜下,构体中央有一根轴丝,后者从一端盘绕到另一端,整齐而细密。

钩体对外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却能在水田、池塘、沼泽及淤泥中生存数月或更长,这在本病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菌的最适pH为7.0~7.6,超出此范围后,其对酸碱甚为敏感,故在水呈酸性或碱性的地区,其危害性受到限制。钩体在25~30℃的池塘和河流中能生存3周以上。对热和日光敏感,在干燥环境中容易死亡。常用消毒药的一般浓度均能迅速将其杀死。

二、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均可感染,特别是鼠类最易感。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特别是带菌鼠在本病的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病原体从尿液排出后,污染周围的水源、饲料和土壤,经过受损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而感染;夜歌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蜱、蝇、蚊)的叮咬而传播。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鼠类繁多的地区发病较多。

三、临床症状

不同血清型的钩体对猪的致病性有所不同,临床上所见到的症状不完全一致。一般而言,本病的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轻的多,症状重的少。本病的潜伏期多为2~5d,依其症状不同而将之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3.1急性黄痘型常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多呈散发性,偶有暴发性,严重感染时病猪有时无明显症状,在食欲良好的情况下突然死亡。通常,病猪的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眼结膜及巩膜发黄,常有点状出血,尿呈茶褐色或血尿;有时发现大便秘结,粪便干燥,甚至呈羊粪蛋样,颜色红褐;有的病猪皮肤干燥、瘙痒,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摩擦,而致皮肤损伤出血。

3.2水肿型常发生于中小仔猪,可呈地方流行或暴发;病程约10~30d,死亡率为50%~90%,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初期,病猪体温升高,结膜潮红,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几天后,病猪的眼结膜潮红浮肿,有的黄染,有的头部、颈部水肿,颈项浮肿、变粗,病情严重时,可发生全身发生水肿,指压留痕,俗称“大头瘟”。有的病例于水肿的同时,颌下、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有较多的点状出血,出血性小结和斑点,出血严重时,常在胸腹下的薄皮部形成出血性斑块。病猪的尿如浓茶,甚至血尿,一进到猪舍就可闻到腥臭的气味;粪便有时干硬,有时稀软,发生腹泻。

3.3流产型常发生于怀孕母猪,一般的流产率为20%~70%。在本病流行期间,被感染的怀孕母猪可出现流产,母猪于流产前后有时兼有其他症状,甚至流产后发生死亡,但有的病猪除流产外而无其他症状。流产的胎儿,有的为死胎,体表见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有的病例皮肤及内脏器官均明显黄染,肝脏瘀血、出血,并见较多的黄白色坏死灶;有的呈木乃伊状;也有衰弱的弱仔,于产后不久便死亡。此外,有些病猪还常伴发抽搐,肌肉痉挛,行动僵硬,摇摆不定等神经症状。

四、病理特征

死于钩体病的猪,在病理学上通常依据病猪在剖检时是否存在黄疸而将之分为黄疸型和非黄疸型。其实,黄疸型是一种急性疾病经过,以肝脏的病变表现得最为明显,与临床上的急性黄疸型大致相同;而非黄疸型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肾脏受损表现的最明显,与临床上的水肿型相类似,集中表现出水盐代射障碍。

4.1急性黄疸型眼观,病猪的可视黏膜、眼巩膜和体表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染。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皮下脂肪和皮下的肌组织等均呈淡黄色或橙黄色;胸腹腔和心包腔内积有少量淡红色透明或稍混浊的液体;胸腹腔脏器,如心脏、肺脏、胃和肠管等均呈黄染状。膀胱积尿,膨满,膀胱壁黄染,尿色红褐,类似红茶。有的病例还可见到轻度出血性素质变化,即在颈部、胸腹部皮下组织及肌间结缔组织内出现轻重程度不一的出血性胶样浸润。

肝脏肿大,表面和切面呈土黄色到黄褐色不等,被膜下和切面均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灰白色的坏死灶,有的病例还见有弥漫性粟粒大至绿豆大的胆栓。肝门淋巴然肿大,有充血和出血性变化。肾脏瘀血肿大,黄疸也很明显,其周围脂肪组织呈淡黄色。死于急性期的仔猪,肾脏通常黄染和表面有大量出血点。这也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点。肾门淋巴结也有充、出血变化。肺脏多瘀血、黄染,表面有多少不一的出血斑点。镜检,肝脏呈急性实质性肝炎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破坏,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胆汁,间质中有单核细胞、中性白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用镀银染色法,常在肝组织内或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发现典型的钩端螺旋体。

4.2水肿型前期病变不明显,病变集中表现在全身水肿和肾脏。眼观,一些病例的头、颈部、背部乃至全身发生明显的水肿。切开颈部皮肤,皮肤水肿增厚,皮下织和皮下的肌间有轻度的胶样浸润。内脏的水肿变化以胃壁表现得最为明显,其次是些淋巴结。

肾脏主要以间质性肾炎为特点。病初,肾脏的体积不变或稍小,充血黄染,表面和切面散在少量针尖大小灰白色病灶,若不仔细检查,往往不易发现;继之,灰白色小病灶相互融合或不断增大,检查时很容易看到,有的稍隆突,有的则凹陷,被膜不易剥离;随着病情加重,肾脏开始萎缩变硬,肾被膜下有大量较大的灰白色结节,肾表面有程度不同的凹陷和隆突;最后肾固缩,呈颗粒状,切面皮质变狭,与髓质界限不清。肾淋巴结水肿。镜检,肾脏主要呈现出间质性炎症变化。在炎灶内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肾小球与肾小管则萎缩、变性和坏死。肾组织在镀银染色后,于高倍镜下几乎每个肾小管都可发现细小、黑褐色线状、单个散在或交织成网的钩端螺旋体。

五、诊断要点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常常不典型,只能作为诊断时的参考,而确诊则需要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是:在病猪的发热期采集血液,在无热期采取尿液或脑脊髓液,死后采集肾和肝,送实验室进行暗视野活体检查和染色检查,若发现纤细呈螺旋状,两端弯曲成钩状的病原体即可确诊。为了在组织切片上找出病原体,可采用Levaditi组织块镀银染色法,镜检钩体呈黑色线状;有时找不到典型的钩体而只能看到弯曲排列的颗粒,此为钩体崩解的形象。有条件时,也可采血清进行凝集溶解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法和补体结合试验,或做DNA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等。

六、类症鉴别

本病的黄疽型应注意与黄脂猪、阻塞性黄疽及黄曲霉毒素中毒相区别。

6.1黄脂猪又称黄膘猪,其特点是只有脂肪组织黄染,而黄疽猪则除脂肪组织外,其他组织(可视黏膜、巩膜、血管内膜和组织液等)也呈黄染状,特别是关节滑液囊内的液体黄染明息,易于观察,故在诊断上颇有价值。钩体病的肝脏和胆道常有病变;而黄脂猪的肝脏和胆道一般无异常变化。

6.2阻塞性黄疸猪患蛔虫病时,由于胆道被蛔虫阻塞,使胆汁排出受阻,也常呈现全身黄疸变化,但在剖检时可检出胆道被虫体阻塞。

6.3黄曲霉毒素中毒给猪饲喂污染产黄曲霉菌株的饲料,易引起中毒而产生“黄肝病”和黄疸。此种中毒常易与黄疽型钩体病相混淆,但镜检时中毒的肝细胞常发生严重的变形和坏死,伴有广泛的结绪组织增生和胆小管增生,胆汁色素沉着;用镀银染色也检不出钩体。

七、治疗方法

治疗钩体病感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症状带菌猪的治疗;另一种是急性或亚性病猪的抢救。

7.1抗菌治疗

实践证明,链霉素、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都有较好的疗效。链霉素每千克体重25~30mg,每12h肌内注射1次,连续3d。应用青霉素治疗时则必须加大剂量才能奏效。对可旺威染的猪群,可在饲料中混入土霉素或四环素。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0.75~1.5g,连喂7d。

7.2抢救治疗对患急性或亚急性钩体病的病猪,单纯用大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等抗生素往往收不到理想的疗效,这是由于病猪的肝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之故。实践证明,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结合对症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其中葡萄糖维生素C静脉注射及强心利尿剂的应用对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7.3验方疗法据报道,马齿苋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用适量鲜草0.25~0.5kg水煎后,待凉后喂服,连喂5d,效果明显。

将板蓝根、丝瓜络、忍冬藤、陈皮、石膏各15g,将前四味药用水煎后,再冲石膏粉。此方剂为体重50kg重左右的病猪使用,其他重量的猪可酌情增减药量。每天一剂,连用3天,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八、预防措施

平时采取积极的防疫措施,是预防本病的有力保障。

8.1常规预防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消灭传染源。首先要消灭猪圈及其周围的鼠类,杜绝传染源,有放养猪群习惯的地区应改为圈养,减少接触鼠类和污染水的机会。二是定期消毒。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要定期消毒,特别是对病猪龚尿污染的场地及水源等,更要及时消毒,常用的消毒液为漂白粉或2%火碱溶液。三是提高猪的抵抗力。在本病常发地区,应实行免疫接种并加强饲养管理,借以提高猪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抵抗力。

8.2紧急预防当猪群发现本病时,应及时用钩端螺旋体菌多价苗(人用的多价疫苗亦可使用)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注射钩端螺旋体菌苗的般方法是:两次肌内注射,间隔1周,用量3~5mL,免疫期约为1年。与此同时,还必须实施般性的防疫措施,只有这样,一般多在两周内可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销售公司李小明汇编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或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hbzz/13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