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色素增多所致的皮肤颜色改变为色素增加性皮肤病。该病临床可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黑素代谢。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植皮、激光、皮肤磨削、冷冻以及化学剥脱等。其中Q开光激光技术可影响黑素代谢,在临床上已有一定报道。本研究收治例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患者,分析Q开关激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王小珍1,王丽婷1,张建中2
1.医院皮肤科;2.医院皮肤科
本文发表于《中国医疗美容》年第5期
DOI:10./j.issn.-..05.
作者简介
王小珍(-),女,汉族,山西平遥人,本科,主治医师
作者俱乐部
点击文字加入我们
目的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年7月~年11月我院收治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患者例,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强脉冲光治疗;观察者组在前者基础上应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90d、d后的相关黑素代谢指标、皮损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相关黑素代谢指标、皮损恢复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效果显著。
Q开关Nd:YAG激光;色素增加性皮肤病;黑素代谢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对照组男26例、女49例,年龄16~70岁,平均(35.49±6.6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6.15±2.52)年;病种为雀斑28例,黄褐斑16例,褐青色斑11例,咖啡斑9例,太田痣7例,其他4例。观察组男22例、女53例,年龄17~71岁,平均(35.20±6.89)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6.42±2.03)年;其中雀斑30例,黄褐斑16例,褐青色斑10例,咖啡斑8例,太田痣8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对照组给予强脉冲光治疗,方法如下:仪器设置波长nm、脉宽2.8~3.4ms、能量密度9~16J/cm2,以患者感到皮肤轻微灼热为宜,在为其治疗前先涂抹冷凝胶,每21天为其治疗一次,连续治疗4~6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波长为nm,完成激光治疗后为其行冷敷处理,每21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5次。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90d后、治疗d后的黑素代谢指标。包括褪黑素(MLT)、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以及酪氨酸酶(TYR),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2)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90天后、治疗天后的皮损评分。评价标准如下:①斑块面积评分。无斑块:0分;斑块面积≤2cm2:1分;斑块面积2~4cm2:2分;斑块面积>4cm2:3分。②斑块颜色评分。正常:0分;浅褐色:1分;褐色:2分;深褐色:3分。
(3)临床疗效以疗程结束后患者实际的皮损色素消退情况为依据,分为无效、有效、显效、治愈4个级别:
(4)观察两组治疗满意度。治疗满意度通过为患者发放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其对我院治疗质量、治疗效率、治疗体验感、治疗操作水平以及治疗服务态度的满意情况,每项满分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2结果
2.1黑素代谢指标
两组治疗前黑素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90天、天后MLT指标较对照组高,α-MSH指标、TYR指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皮损评分
两组治疗前皮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90天、天后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治疗满意度
观察组治疗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色素性皮肤病类型有很多,临床常见的有咖啡斑、雀斑以及黄褐斑等。该疾病不仅可使患者皮肤出现过大的斑块面积,使其斑块颜色表现出异常,还可使患者机体内的皮肤黑色代谢异常。
本研究证明Q开关Nd:YAG激光技术更有利于对患者的皮损恢复速度起到促进,且可对其机体内的黑素代谢产生正向影响,使其对治疗效果更加满意。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观察组所用技术在治疗时相对不会产生较长时间的光脉冲,可以在短期内直接对患者机体内的色素颗粒产生影响,且该项技术可对人体黑素的代谢进行调节,清除患者体内多余的色素细胞,从而改善其斑块情况。此外该技术可以合成患者机体内色素母细胞,并影响到麦拉宁色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到患者机体内酪氨酸酶的活性,改善酪氨酸酶的状态,进一步改变相关色素指标的表达,对其黑素代谢起到明显的改善,从而使患者更快、更好的修复皮损状态,使其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