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患病症状

君和明医霍湛锋耐住寂寞苦读书勤于临症多

君和明医霍湛锋

耐住寂寞苦读书

勤于临症多琢磨

采访

唐晔编辑

文刃

《人物介绍》

霍湛锋,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中医美容主诊医师,执业中药师,江苏省优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国家级名中医郑绍周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从医三十多年来,熟练诊治内科和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内科和妇科疑难杂症,尤其在对如头痛、眩晕、失眠、中风及其后遗症、痴呆、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对如黄褐斑、痤疮、黑变病、脂溢性皮炎等色素沉着类皮肤病,对如代谢综合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类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治疗效果独特。

南京君和堂坐诊时间:中山馆每周二下午

采访笔记

“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一座孤岛,那我首选《伤寒杂病论》。”

君和堂坐诊医生,主任医师霍湛锋,擅长神经内科疾病,内分泌代谢类疾病的治疗。

“中医要站住脚,首先要取得西医同行的认可。所以,新一代中医,不仅要有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扎实的西医功底。”他坦言,“做个好中医要比西医难上一倍。首先要忍耐住寂寞苦读书,勤于临症多琢磨。其次要穷尽毕生的学习,否则,既无法得到西医的认同,更无法得到病人的信赖。”

他从河南省平顶山市郊区卫生防疫站走出,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行政、临床、体制内、体制外……一路走来,直到有一天终于发现,他所有的理念就是做个好中医,所有的底蕴都来自当年苦背《伤寒论》。

“从第一条必须背到最末一条,后人对《伤寒论》的理解,临床运用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我每年都会重读一遍,每一条都结合数条各代名家注释,结合临床体会,都会有最新的深入理解。”

年,当年政治明星仇和主政宿迁,大力推动医疗改革,医院普遍转制,医院院长相邀,去负责中医科与康复科。他一做就是七年,医院成了疑难杂病会诊的终点站,遇到不能处理的患者,人们有句口头禅就是去找中医看看。工作中的压力和锻炼,使他收获极大……

有位瘫床2年,二便失禁,意识时清时眛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在他几经探索后,采用以补肾化痰活血解郁法,治疗半年后,病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家人陪同下送来锦旗深表感谢。

他的老家在河南南阳,医圣张公仲景的故乡,仲景祠,离他老家几里地。每次回家的时候,他都会去拜谒,在巨大的照壁边驻足良久,将照壁上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一字一字读下来,然后磕头,上香,“医圣开创了一个时代,他的高度,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

他说,每年去拜谒仲景祠,总有天人对话的感觉,他常念起《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他说,有一首歌词很能表达他在墓前的心境,南方有谷堆,北方有墓碑。

1死磕《伤寒论》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霍湛锋为自己的过往下的定义就是“曲折”,多年辗转,不离中医。

霍湛锋老家在三国时的魏都许昌,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两年后,他去考了自己一直向往的学校——南阳中医中药学校,南阳是诸葛亮未出茅庐时的隐居之地,更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虽然只是一个中专学校,但因为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霍湛锋和他的同学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从来不用任何人督促,每天都要读书到深夜。幸运的是,他们所遇到的,也是“有情怀”的老师。

当年霍湛锋的期末考试,没有选择题、填空题,标准答案,就是实实在在地在学期的最后一周,当着老师的面,一字不落地背颂《伤寒论》。“《伤寒论》的考试只有两个内容,一是在老师面前,从第一条背到最后一条,二是交一份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就是这种看来粗暴的方式,让霍湛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后来,他遇到某些病症时,脑中就会自然浮现出书里的原文来,继而辨证用之,屡屡见了奇效。一直到现在,在他看来《伤寒论》依旧是最重要的中医经典,他也每年都有再三阅读揣摩,把历代注家的认识与自己的经验相印证,亦不时有新的收获。他说,即使有一日被困孤岛,少衣缺食,也不能没有了《伤寒论》。

“我们读《伤寒论》,不仅要读第一遍,还要读第二遍,第三遍。《伤寒论》太博大精深了,到现在我们还远远没有把它的内容好好地发掘出来,融会贯通。现在我各科的杂病都看,用《伤寒论》上面的方子,只要组合得当,效果俱佳。”

2医路跋涉没有尽头

中专三年毕业后,霍湛锋被分配到河南平顶山市郊区卫生防疫站。干了一年转正,有一次意外的机会,平顶山市卫生局要抽调人员去做一项工作,他幸运入选,进入了平顶山市卫生局医政科。半年后,开始分管卫生局的中医工作。在卫生局的六七年里,他和同事们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医传承的师带徒方法。当时中医药的人才培养青黄不接,传承工作迫在眉睫,于是,他们开设了“带徒班”,招收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主治中医师或副主任中医师的子女,分成几个班,每个人都由固定的名中医亲自教授,学习两到三年的时间。

“带徒班”严格遵照“宽门进,窄门出”的原则,力求给更多人学习的机会,并且要求一定要有独立行医的能力才可以出师。毕业考核的时候,首先要参加全省的理论考试;实践方面,考官会提供病历,学生要在现场为病人做诊断,开方,并且写下完整的病历,由考官评断是否合格。理论与实践两者并重,缺一不可,考核过关后即可安排工作。

当时培养出来了两批中医人才,医院的骨干技术人才,有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的主任医师、教授,可谓硕果累累。

不仅如此,这段时间霍湛锋还完成了另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他主持对平顶山地区老中医,包括“带徒”的那些名中医们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发表了文章。所以,虽然他并不在临床一线,但是医术并没有停止进步,每一位老中医的经验都使他受益匪浅。

此外,霍湛锋接受了河南中医学院的函授教育,参加了成人考试,考了地区第二名。这时他觉得,也许时候到了。

3医不自医

年,霍湛锋向卫生局提出了辞职,他想正儿八经地去做医生。“当时有人问我,你在局里干了这么多年,各方面都很顺利,为什么走了?我说,我既然学了中医,就不忍心把它丢掉,我要沉下心来去做医生。”

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都对霍湛锋的决定表示不解,但是他的父亲力排众议,坚定不移地支持他的想法:“如果不能做他喜欢的事,那要干什么呢?”

就这样,霍湛锋来到了临床一线,第一站是平顶山市直机关门诊。几年下来,他已经适应了门诊的节奏。年,他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了一年,有了更大的提高。在那一年里,他跟师了诸多名医名家,中医泰斗,包括北京中医医院神经内科的王永炎院士,医院院长杜怀棠教授,中医界的泰斗董家华教授,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的弟子——协和医科大学中医科主任祝谌予教授,医院呼吸科武维屏教授和消化科田德禄教授等专家名师,参与编写《全国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秘验方集》一书。后来,霍湛锋于年—年一边临床治病,一边读书,参加了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段的自学考试,本科毕业后,他又回到门诊部工作,并且在全市卫生系统内的一次业务统考中,取得了第一名,给单位争了名誉。

之后几年,霍湛锋负责了一段时间医务科工作后,于年参加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的中医主治医师以上业务人员选拔考试,他被择优录取进入“河南省中西医结合专家提高班”全脱产带薪学习2年,理论学习结束经考试合格后,跟师阶段选择的老师是河南中医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教授、中医内科、神经内科专家郑绍周教授。霍湛锋郑重地进行了拜师仪式,确立成为了郑老的学术继承人。

年,霍湛医院中医康复科工作,一直到年。他主持的科室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经历磨练。为了更进一步提高业务,他又报读了徐州医学院神经内科研究生。在沭阳,医院工作上有所建树,还在宿迁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委员会连续做了三届副主委。宿迁市第一次十大名医评选,他便是其中之一。

医院,但是霍湛锋凭着高超的医术赢得了西医的尊敬。西医普外科常遇到的一些肠粘连和肠梗阻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有时只能开第二刀。他用中药行气通腑、清热活血法来治,取得了奇效。

他说,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得益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也得益于当初做的老中医的经验整理工作。

如今的霍湛锋,来到南京行医,这是他的中医旅途中的又一站。中医之路不会有尽头,未来会走到哪里,年近不惑的他,依旧期待着……

口述实录

唐晔:有哪些应用《伤寒论》的实际病例?

霍湛锋:有个64岁的女病人,当时是被抬过来的,症状是全身瘫痪,头脑不清,讲话问东说西。我用补肾活血化痰,再加上解肝郁的中药,治疗了7个月,后来她在家人医院来送给我。

还有一例不明原因的眩晕头痛病例。病人24小时不间断持续性头痛,靠吃止痛药没用,通过做ct,磁共振检查,也查不到原因。我通过分析,辨证为太阴病,用的就是《伤寒论》里的木防己汤,加减用药。十天以后,病人的疼痛就缓解了。这时停掉了西药,坚持中医治疗,两个多月后,解决了病人的头疼问题。

唐晔:有些病的治愈是侥幸吗?

霍湛锋:不是侥幸的,临床上虽然有不少治此愈彼的情况,那是异病同治和辨证论治的体现,很多病人的治愈,是靠你深厚的功底,临床经验,这个病到底是什么原因,能治到什么程度,预后会什么样,病人达到什么样,心里要有个底。

唐晔:要成为一个好中医,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

霍湛锋:首先是真心热爱和执着的精神。你要去学,去思考,去临床。我在我们科室就提出,边读经典,边做临床。只读经典,就是纸上谈兵;单独做临床,又不能用理论来指导临床。所以,一定要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

唐晔:你现在还在读经典吗?

霍湛锋:每年都读一遍《伤寒论》,每一遍都有新认识。我常看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的认识,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判断,那些注释到底符合不符合临床。

唐晔:现代中医相比从前,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霍湛锋:现在的医学,总体是在进步的,比如中医的诊断。在张仲景的时代,有很多“屈死鬼、冤死鬼”,因为有很多病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搞不清楚。现在即使解决不了,也知道是什么问题了。我非常赞同毛主席说的一句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学的发展,必定要走出一条中国新医学的道路。现在看来,要想有质的飞跃非常艰难,但是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

唐晔:将来的中医医生,该怎么做的?

霍湛锋:未来的中医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也要深入地了解西医。现代社会,大背景是现代科技,西医的发展依靠了科技的发展,现在是西医主导,病人都了解西医所说的那些病名,就导致中医医生必须了解西医,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病人的信赖——你是医生都不知道这个病,怎么给我治?所以,中西医都要学,治疗就有理有据,用中医的办法把西医治不好的病治好,病人就信了,西医同行也信了。所以,做中医要比做西医难上一倍,不管什么情况,疗效是硬道理。不仅如此,还要了解制药的全过程,以及药性在制作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还要了解西药的成分,现代药理的研究,动物实验的结果等。

霍湛锋医生坐诊信息:

时间:周二下午

地点:君和堂南京中山馆,中山南路号

长按下方







































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
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hbzz/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