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堂医事第58期
看到这样的标题,各位朋友一定会纳闷:治便秘,忘却泻药用什么?且听堂主我慢慢道来。
便秘是一个常见的疾病。人生一世,最大的幸福就是从未遭遇过便秘。因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病程超过6个月)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为15%~20%,84岁及以上可达20.0%~37.3%。慢性便秘中最常见的是功能性便秘(FC),它的患病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重女轻男(女性为8%,男性为4%)和城乡有别(以女性为例,城市为15.2%,农村为10.4%)。
便秘是一个痛苦的疾病。凡是经历过便秘或是正在被便秘困扰的人,都会对其带来的痛苦有切身的感受。便秘不仅是患者的苦恼,甚至是家人的伤痛。我曾经治疗过一个25岁、便秘10余年的女孩,由父母陪同来看病。每周一次的排便不仅令患者痛苦,也令做父母的倍感焦虑,他们家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女儿排便的那一天。随着治疗的见效,笼罩在全家人心头的阴霾才逐渐散去。
便秘是一个危险的疾病。便秘患者中69.8%的人是粪便干硬,81.7%的人是排便费力。原本是一个简单的生理行为,由于排出困难竟成为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有些心脑血管病的高危病人,往往因为一次便秘而失去了生命。因为便秘,卫生间也被视心脑血管病人的危险之地。中医两千年前,就认识到便秘的危害性,将其归在“急则治标”的急症之列。另外,有研究发现,慢性便秘患者44.2%合并睡眠障碍,23.2%的患者有情绪紧张,22.7%情绪低落。可见,便秘导致的次生灾害还真不少,它也成为慢性便秘治疗的难点所在。便秘还是直结肠癌的高危因素。
便秘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中医很早就认识到排便与健康的关系,如东晋葛洪《抱朴子》云:“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金元四大家中的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斥浪分支派》中提出:“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人类治疗便秘的历史有近两千年的时间,东汉张仲景创立的三承气汤和麻子仁丸,缓急兼顾,至今仍是治疗便秘的常用方药。现代中医将便秘分为积热秘、寒积秘、气滞秘、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等,可见对便秘的重视程度。
现代医学提出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为:近3月内,至少在25%的排便时间存在下列2个或2个以上症状:排便费力感、干球粪或硬粪、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梗阻/堵塞感、需手法辅助、每周排便少于3次,且诊断前症状已出现至少6个月;不用泻剂很少出现稀便,以及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RomeⅢ)。治疗便秘的方法与药物也是层出不穷,常用的通便药就有容积性泻药(甲基纤维素、欧车前等);大便软化剂(多库酯钠等);渗透性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等);刺激性泻药(番泻叶、比沙可啶等)等好几类。
便秘的病因虽然复杂,但有三个基本因素:①饮水量,医学研究证明,每天总液体量(包括食物内的水分)摄入少于1.5升时,肠道内水分减少,可造成粪便干结及粪便量减少而发生便秘。②膳食纤维,如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每日少于30g),会导致粪便中吸水物质不足,难以形成足量的粪便对肠道形成刺激、促进肠蠕动。③运动量,运动有利于刺激肠蠕动,激发肠道排便。运动员很少发生便秘即为明证。
便秘是一个可治愈的疾病。了解了便秘的病因,就会发现便秘虽然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但并不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许多便秘的病人之所以转为慢性病人,居然是因为“爱上了泻药的爽”。的确,古今中外泻药的短期效果实在太好了——爽快。所以,为了尽快见效,患者和医者都非常喜欢泻药,而且有些爱之难舍。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动物实验发现,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肠神经损害(这也是泻药需不断加量的机制所在)。临床上也发现,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许多中药含有的成分)可致结肠黑变病,后者与肿瘤的关系尚存争议,但建议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一项针对欧洲人群的调查显示,仅有不足三成患者对传统泻药的疗效满意。研究发现,60%的患者认为传统泻药疗效不好,71%的患者认为治疗作用不持久,44%的患者认为治疗无法缓解所有症状。可见,泻药虽爽,但却不宜久服,潜在的危险也不容小觑。
不敢服泻药,又想治便秘,正确的治疗方法在哪里?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