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
常见职业病的防治常识
职业性尘肺病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生产性粉尘按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和有机粉尘。在生产环境中以单纯一种粉尘存在的较少见,大多数为混合性粉尘。能够引起职业性尘肺病的是无机粉尘。粉尘主要由呼吸道进入人体。职业性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例约占职业病患者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是最常见的职业病。我国法定职业性尘肺病有13种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尘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最常见的尘肺病是矽肺,约占尘肺总病例的50%,位居第一,是尘肺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职业性尘肺病发病比较缓慢,尘肺病的发生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防护措施和接触者个体因素有关。空气中粉尘浓度越高、分散度越大、接尘工龄越长、防护措施越差,吸入并蓄积在肺内的粉尘量就越大,越易发生尘肺,病情越严重。尘肺病多在接触粉尘15-20年后发病,但发病后即使脱离粉尘作业,病变仍可继续发展。因此尘肺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是可防不可治的,预防尤为重要。“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在防尘工作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病最根本的措施。改革工艺、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操纵、隔室监控等避免接触粉尘;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等减少粉尘外逸;用含石英低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减少粉尘危害;采用湿式作业,防止粉尘飞扬;对不能采用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办法防止粉尘外逸;接尘工人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分为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职业健康检查;加强个体防护,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如佩戴防尘口罩,并定期更换滤料,佩戴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口罩,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职业性黑变病
职业性黑变病是指在劳动或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是煤焦油、石油及其分馏产品、橡胶添加剂、某些颜料、染料及其中间体等)引起的慢性皮肤色素沉着性疾病。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人,常在冬季发病,潜伏期较长,病情呈渐进性慢性经过,色沉部位以面颈等暴露部位为主,可以发生在躯干、四肢或呈全身分布的皮肤色素沉着,可伴瘙痒及轻度乏力等症状。
预防职业性黑变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
2、控制沥青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加工时的温度,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挥发。
3、搬运沥青或含有沥青的制品时,尽可能在夜间或阴天进行,以避免日嗮。
4、工作时必须穿戴防护衣、戴有披肩的帽子、防护眼镜、口罩及手套等,尽量减少皮肤暴露范围,直接接触部位涂抹皮肤防护剂,及时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5、工作后必须洗手、洗面、淋浴,换上清洁衣服。
6、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7、职业性黑变病一般不影响劳动能力,停止接触后一般消退较慢,恢复接触仍可复发,故确诊后应调换工种,避免继续接触致病物,必要时可调离发病环境。
职业性噪声聋
噪声是广泛存在于作业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长期职业接触噪声能导致听力下降,严重的可引起职业性噪声聋,确切的职业性噪声作业史是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前提。噪声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一般经历由生理变化到病理改变的过程,即先出现暂时性听阈位移(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经过一定时间逐渐成为永久性听阈位移。职业性噪声聋是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聋。职业性噪声聋属于不可恢复的改变,噪声聋患者均应调离噪声工作场所,对话障碍者可佩戴助听器。
在工业生产中噪声接触人群多,危害严重,应及早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1、采取技术措施,控制或消除噪声源,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强声设备,如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声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等;对于噪声源,如电机或空气压缩机,如果工艺流程允许远置,则应移至车间外或更远的地方;设法提高机器制造的精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和摩擦,减少机器的振动,也可以明显降低噪声强度;在进行工作场所设计时,合理配置声源,将噪声强度不同的器分开放置,有利于减少噪声危害。
2、控制噪声的传播,可以应用吸声、消声技术。将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屋顶或在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利用消声器或隔振、减振装置等可以使噪声强度减低。
3、加强个体防护。如佩戴耳塞、帽盔等。
4、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密切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噪声作业应避免加班或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否则容易加重听觉疲劳;有条件的可适当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离开噪声环境;噪声作业者要合理安排工作以外的时间,在休息时间内尽量减少或避免接触较强的噪声,包括音乐,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
苯在常温下为带特殊芳香味的无色气体,易着火,微溶于水,易与乙醇、氯仿、汽油等有机溶剂互溶。在工业中苯的用途极广,主要用作油、脂、橡胶、树脂、油漆、喷漆和氯丁橡胶等溶剂及稀薄剂,也可用于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苯乙烯、苯酚、合成洗涤剂等,这些过程中均有机会接触到苯。苯在生产环境中以蒸汽形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苯属高毒类物质,是肯定的人类致癌物,长期密切接触苯除可引起苯中毒外还可引起白血病,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1、改革生产工艺和通风排毒。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和程序化;安装有充分效果的局部抽风排毒设备,并定期维修,使空气中苯的浓度保持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2、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取代苯。如在油漆及制鞋工业中以汽油、二乙醇缩甲醛、环己烷、甲苯、二甲苯作为稀薄剂或粘胶剂,以乙醇作为有机溶剂或萃取剂。
3、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防苯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必要时可使用聚乙烯醇防护膜或皮肤防护膜涂抹双手,保护皮肤。
4、经常检查和维修,防止反应锅、反应塔管道接头处因久用失修而发生跑冒滴漏。
5、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作业场所监测。苯中毒患者一经确诊,应调离接触苯作业。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接触一氧化碳的作业不下70余种,如冶金工业中炼焦、炼铁、铸造和热处理的生产;化学工业中合成氨、丙酮、光气;矿井放炮、煤矿瓦斯爆炸;碳素石墨电极制造;生产金属羰化物等。家庭用煤炉、燃气热水器和汽车发动机废气在泄漏而且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可致生活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最常见的中毒,因此预防尤为重要。生产场所应加强自然通风;防止管道和阀门漏气,有条件时用CO自动报警器;矿井放炮后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必须通风20分钟后方可进入;进入危险区工作时须戴供氧式防毒面具;加强个体防护,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出院时应提醒家属继续注意观察患者2个月,如出现迟发脑病有关症状,应及时复查和处理;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健康损害及职业禁忌症。
职业性森林脑炎
职业性森林脑炎是指劳动者在森林地区的职业活动中,因被蜱叮咬而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由啤传播。该病后遗症较多,病死率较高,具有明显地区性和季节性,仅见于林区,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两省的林区,发生于5-8月,5月下旬至6月为流行高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短1天,最长30天以上,故观察期至少为2周。
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森林脑炎,由于接种后1.5-2个月方能产生抗体,故进入林区者预防接种应在3月份前完成,其有效期为一年,故林区工作者每年均需重复注射疫苗;加强个人防护,应穿五紧服、高筒靴、防虫帽;建立互检自检站,随时清除附着的蜱;对未接种疫苗已被蜱叮咬者,可注射恢复期血清或高价免疫马血清;改造环境,防蜱灭蜱。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
锰是一种灰色硬脆有光泽的金属,锰矿开采、运输和加工、电焊条的制造与使用、生产干电池等生产过程中均有机会接触到锰。在生产过程中过量吸入锰烟及锰尘可引起中毒。慢性锰中毒是锰的主要职业危害,多见于锰铁冶炼、电焊条的制造与电焊作业的工人,发病工龄一般为5-10年。预防职业性慢性锰中毒应采取防尘措施和佩戴防毒口罩;禁止在工作场所吸烟和进食;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健康损害及职业禁忌症。中毒早期可用特效解毒剂金属络合剂治疗。凡诊断为锰中毒者,包括已治愈的病人,不得继续从事锰作业,轻度中毒者治愈后可安排其它工作,重度中毒者需长期休息。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
二硫化碳工业品呈微黄色,并有烂萝卜气味,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于粘胶纤维生产、玻璃纸和橡胶硫化等工业。二硫化碳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但皮肤摄入量较少。慢性二硫化碳中毒主要损害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并可影响脂质代谢,引起动脉硬化,继发血管性损害。周围神经病变为感觉运动型病变,常由远及近、由外至内进行性发展,表现为感觉缺失、肌张力减退、行走困难、肌肉萎缩。慢性中毒一经确诊,应调离接触二硫化碳的作业,可从事其他工作,并定期复查。二硫化碳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主要根据病人情况,用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并辅以体疗、理疗及对症治疗,重度中毒同时应加强支持疗法,因此预防尤为重要。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生产设备的密闭,并采用吸风装置,使车间空气中二硫化碳浓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健康损害及职业禁忌症。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为具有腐败臭鸡蛋气味的无色气体,易积聚在低洼处。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多由于生产设备损坏、输送硫化氢管道和阀门漏气、违反操作规程、生产故障及从事阴沟清理、粪坑清除、腐败鱼类处理、咸菜生产、病畜的处理等由于有机物质的腐败而产生硫化氢引起中毒。硫化氢为窒息性气体,属剧毒气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高浓度的硫化氢可使呼吸麻痹,造成“电击样”死亡。凡产生硫化氢的生产过程,设备都应密闭及安装通风排毒装置,设置自动报警器;硫化氢及含硫的工业废水排放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在疏通阴沟、下水道等有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场所,应事先通风,进入高浓度场所应戴供氧式防毒面具,身上缚以救护带,留1-2人在危险区外监护并准备好救护设备;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禁忌症。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
丙烯腈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易燃、易挥发性液体,具有特殊的苦杏仁气味,为有机合成工业中的重要单体,是制造合成树脂、腈纶纤维的重要原材料,我国丙烯腈生产量大,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因而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业毒物。从事丙烯腈生产和以丙烯腈为主要原材料生产腈纶纤维、检修工、清理工、装卸工等有机会接触丙烯腈蒸汽或液体而引起中毒。丙烯腈属高毒类,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完整皮肤吸收。职业中毒主要因吸入丙烯腈蒸气或皮肤沾染丙烯腈液体所致。因此有皮肤污染时要高度重视,应迅速撤离现场,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清水或5%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被污染的皮肤;平时每天下班后立用温水或肥皂水清洗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加强生产设备及管道的密闭和通风,经常检查、维修,防止包冒滴漏,避免急性中毒的发生。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禁忌症,早期预防。
信息来源:吉林市职业病防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