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疾病后遗症

结肠黑变病的诊断治疗

    诊断:主要根据肠镜下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黑色素染色阳性,而铁染色阴性。临床表现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少数患者可有低钠、低钾、低钙。

    其他辅助检查:肠镜检查:结肠黑变病的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光滑、完整,可见浅棕色、棕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着,呈条纹状、斑片状、虎皮状改变,可网络状间断或连续分布,肠腔明显变暗。可伴有白色或粉红色息肉隆起,个别病例黏膜无明显着色,而于乙状结肠的息肉活检意外证实为MC。根据肠黏膜色素沉着的程度,MC分为Ⅲ度:Ⅰ度,呈浅黑色,类似豹皮,黏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病变多较局限,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很清楚。Ⅱ度,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黏膜间有线条状的乳白色黏膜,多见于左半结肠或某一段结肠黏膜上,黏膜血管不清楚,与正常黏膜有明显分界。Ⅲ度,深黑褐色,在深黑褐色黏膜间有细小乳白色线条状或斑点状黏膜,黏膜下血管看不见,此种表现多见于全结肠型。从病变发生的部位来看,如病变局限则多见于近段结肠,严重时可累及全结肠。国内261例MC的统计中,左半结肠约占32.84%,右半结肠占11.94%,横结肠占26.87%,而全结肠受累占28.36%,于肝曲、脾曲、降乙交界处及吻合口上方更明显。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棕色肠道综合征相鉴别。此病主要见于脂肪泻的患者,本质是脂褐素沉积于肠道平滑肌细胞核周围,使结肠壁呈棕褐色,而结肠黏膜无色素沉着。结肠黑变病患者还应与出血性结肠炎及肠黏膜下片状出血鉴别,后两种病变多较局限,且病变黏膜呈紫红色或黏膜表面有血迹,而MC则是肠黏膜的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个别结肠癌患者同时有结肠黏膜色素沉着,如果患者无便秘和长期El服泻药的病史,而结肠黏膜有色素沉着时.应高度警惕结肠癌。 

    治疗方案

    对MC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多数学者认为,MC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的非炎症性肠道黏膜病变,随着便秘症状的改善和泻药的停用,大量脂褐素经溶酶体消化、分解,MC的色素沉着可减轻甚至消失。因此,建议多食蔬菜、水果及纤维丰富的饮食,以及多喝水、多锻炼,以减少便秘或排便困难,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停用或不用含有色素的泻药而改用油性的缓泻剂,必要时使用胃肠动力药和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治疗缓解便秘,可减少MC 的发病及逆转已经产生的病变。对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等一些可能引起黑变病的原因应给予治疗,如行直肠前突修补、内套固定术等。对于已经确诊为MC的患者,要定期随访肠镜,及时发现伴发的结肠息肉、腺瘤及结肠癌,早期内镜下进行高频电切或手术根除治疗。但对无服用泻药史而有本病者,治疗方法尚待进一步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jbhyz/17.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