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在3~5岁左右出现皮损,女性较多。其数目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和两颊,可累及颈、肩、手背等暴露部位,非暴露部位无皮疹。损害为浅褐或暗褐色针头大小到绿豆大斑疹,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散在或群集分布,孤立不融合。无自觉症状。夏季经日晒后皮疹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则减轻或消失。常有家族史。
黑子(雀斑样痣)幼年时候开始发病,到了成年时开始稳定或者逐渐减少,面积一般为1-2mm褐色或者黑褐色斑疹或稍微凸起皮肤,黑子与季节和日晒无关,可以发生身体任何的部位,没有自觉症状、没有自愈倾向。
太田痣太田痣多见于黄种人和黑种人,而白种人中少见。在日本,发病率据报道为0.89%,而国内的调查则显示为0.16%,低于日本的水平。太田痣多发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4,起病年龄自出生至80岁不等,而约55%的患者于出生后2年内发病,其余大部分于2-10岁时发病,青春期后发病者少。据一项调查显示:出生即发病者23.3%,0-1岁发病者25%,1-10岁占10.8%,11-20岁占36.2%,21-26岁占4.6%。可见太田痣的发病高峰有2个:婴儿期和青春期,这可能和垂体激素水平的波动有关。
太田痣和伊藤痣好发于有色人种,如东方人及黑人。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斑片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偶尔色素斑的某些区域可隆起甚至发生粟粒到绿豆大小的小结节。斑点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变深扩大。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眶周、颞、前额、颧部和鼻翼,即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的区域;单侧分布,偶为双侧性(约10%左右),约2/3的患者同侧巩膜出现蓝染,结膜、角膜、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
伊藤痣在肩颈、锁骨上区及上臂等处的皮肤发生局限性淡青灰色、淡褐色、深褐或蓝褐色色素斑。可单独发生或与太田痣同时发生。太田痣和伊藤痣在儿童期内可有轻微退色,青春期后色素沉着更明显,不会自然消退。损害内偶可见到由真皮黑素细胞构成的蓝痣样丘疹。损害位于遮盖部。一般不需要治疗的
蒙古斑蒙古斑(mongolianspot)为先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因婴儿生来即有,故又名儿痣。组织学上可见黑素细胞停留在真皮深部,故又称真皮黑变病(dermalmelanosis)。蒙古斑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以腰骶部及臀部多见。因黑素颗粒位于较深部位,在光线的Tyndall效应下,呈特殊性的灰青色或蓝色。随婴儿生长,蒙古斑色泽逐渐转淡,或消失,对机体亦无任何危害,可不作特殊治疗。
颧部褐青色痣褐青色痣(真皮斑)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的皮肤色素性疾病,因为好发于颧骨又称颧骨母斑,而色素沉积于真皮层,又让它有了真皮斑的名称。
颧部褐青色痣(真皮斑)多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6~40岁,部分病人有家族史。主要病理特点为在颧部对称分布的直径1~5毫米左右黑灰色斑点,无任何自觉症状。
褐青色痣(真皮斑)的患者部分病人有家族史。该疾病需要与太田痣和雀斑加以区别。曾被认为是太田痣的一个变种,但其实和太田痣在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上均有不同,也有人称本病为获得性太田痣或Hori’s斑。太田痣临床上大多数为单侧分布,沿三叉神经眼、上额支走行,发病早,多在出生时或1~2岁发病,皮损为融合性的色素沉着斑,常合并有眼、口腔黏膜损害。雀斑的皮损为黄褐色斑点,相对较小,发病早,多在5岁以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加重。
脂溢性角化病(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病(SK)又称为老年疣、老年斑、基底细胞乳头瘤,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因为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所致的表皮良性增生。SK好发于面头部、背部及手背等部位。本病大多发生于40岁以后,好发于头皮、面部、躯干、上肢、手背等部位,但不累及掌、跖。开始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略呈乳头瘤状,随年龄而增大,数目增多,直径1mm~1cm,或数厘米,境界清楚,表面呈乳头瘤样,表面有油腻性痂,痂容易刮除。有些损害色素沉着可非常显著,呈深棕色或黑色,陈旧性损害的颜色变异很大,可呈正常皮色、淡褐色、暗褐色或黑色。本病可以单发,但通常多发,多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皮损发展缓慢,极少恶变。
咖啡斑咖啡斑为数毫米至数十厘米大小不同的浅褐色、棕褐色至暗褐色色斑,圆形、卵圆形或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多于出生时或婴儿期出现,儿童时期数目增加。多见于躯干部,可单发或多发,不会自行消退。一般认为,若有6片直径大于1.5cm的咖啡斑,提示可能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咖啡斑可有不同特点,并伴随有其他异常表现。
炎症后色素沉着皮肤色素沉着轻重与炎症的程度似乎关系不大,而取决于皮肤病本身的性质。一些皮肤病发生色素沉着常见而明显,而另一些皮肤病则较轻微。色素沉着在皮炎后较快发生,色素沉着可为浅褐色、深褐色至黑色等,局限于皮肤炎症区。
黑变病职业黑变病是由于工人长期接触沥青、煤焦油、石油类产品或长期吸入这类物质的挥发物而致皮肤慢性炎症,最终发生皮肤色素沉着。占职业性皮肤病的2%~5%,散发于个行业中。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多在冬季发病,有较长潜伏期,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多有明显的职业接触史,皮疹易发生在暴露部位(面部、前臂、颈部及四肢),发病前轻度瘙痒,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反复发作后可发生弥漫性或网状色素斑,呈淡褐色至深褐色,同时伴有毛细胞血管扩张,痤疮样损害,黑色苔藓样毛囊性小丘疹,轻度皮肤萎缩。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头晕、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黄褐斑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损害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一般较明显。无主观症状和全身不适。色斑深浅与季节,日晒,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紧张,熬夜,劳累可加重皮损。
蓝痣蓝痣由真皮内异常黑素细胞聚集而致,较为少见。多伴有色素痣,心脏黏液瘤,皮肤黏膜黏液瘤,并与结节性肥大细胞增生相关。其组织学与色素细胞、肥大细胞有一定关系。
蓝痣的蓝灰色外观主要为真皮黑色素经覆盖表皮产生的视觉作用,可见光的长波穿过深部真皮被色素细胞吸收,而短波(蓝色)穿透力弱,被皮肤散射折回至皮肤表面所致,进而反射至视者眼中呈蓝色,爆发性蓝痣发生与日晒有关。
日照性皮炎日照性皮炎即日光性皮炎,又称日晒伤或晒斑,为正常皮肤经暴晒后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水肿、水疱和色素沉着、脱屑。本病春末夏初多见,好发于儿童、妇女、滑雪者及水面工作者,其反应的强度与光线强弱、照射时间、个体肤色、体质、种族等有关。春夏季节日晒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在曝光部位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鲜红色,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糜烂;随后红斑颜色见变暗、脱屑,留有色素沉着或减退。自觉烧灼感或刺痛感,常影响睡眠。轻者2~3天内痊愈,严重者一周左右才能恢复。个别患者可伴发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日晒面积广者,可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头痛、乏力、恶心和全身不适等,甚或心悸、谵妄或休克。
获得性太田痣早期次病症被认为是太田痣的一种亚型,此后发现其有很多和太田痣不同的症状:很多患者从20岁后发病,具有典型的色斑分布和形态特征,不会累及上腭和眼球,此外,还会出现家族性的病例,所以又认为这是一种和太田痣不同的独立疾病。这种病症基本上都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所以认为本病和太田痣一样,是亚洲地区人群所特有的疾病。
目前还没有关于ADM的正式诊断标准,可以参照以下几条临床表现:13岁以上(大多数是20岁以上)开始出现的颜面部的色斑,有其特有的6个部位(颧骨部、下眼睑、鼻根部、鼻翼部、颞部-上睑外侧、前额外侧)的多发性病变,通常是同时累及两个以上的部位,大多数患者是两侧对称的;病理学检查可见真皮层黑色素增多;病变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白癜风是什么导致的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