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疾病诊断

草莓病害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讲解

草莓主要病虫害种类有草莓褐斑病、草莓白粉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疫病、草莓炭疽病、草莓黑斑病、草莓黑变病。

一、草莓褐斑病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初生褐紫色小圆斑,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斑,斑中部褪为黄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褐色形似蛇眼,斑面轮纹明显或不明显,其上密生小黑点。该病开花结果期发病较轻,果实采收后大量发生。严重时果柄、匍匐茎上也有发生,此病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削弱植株抗寒性和抗病性,对花芽分化也有一定影响。

2.病原

暗拟茎点霉,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5~30摄氏度。

3.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原。越冬病原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遇高温干旱,病情受抑,如遇温暖多湿,特别是时晴时雨的天气频繁出现,病情又扩展,品种间有差异。

4.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硫菌灵倍液,75%百菌清倍液,间隔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二、草莓白粉病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也可危害花、花梗及果实。叶片被害发生暗褐色污斑,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成红褐色,使叶缘萎缩、枯焦。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干枯,后期果实表面污斑上覆一层白粉,严重影响浆果质量。

2.病原:子囊菌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

病菌在带病植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传播蔓延。植株太密,通风透光不良,有利此病发生。

4.防治措施

清洁田园,把腐叶、枯叶、病叶及时集中园外烧毁或深埋。控制氮肥使用量,防止过旺生长。雨后注意排水。病害发生初期喷施15%三唑酮~倍液或50%甲基托部津倍液。

三、草莓灰霉病

1.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和花器,也可为害叶片。花器染病,初在花萼上出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近圆形至不定形斑,并由花萼延及子房及幼果,终至幼果软化、腐败。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柱头呈水浸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斑,向果内发展,致果实湿腐软化,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造成果实脱落,失去实用价值。天气干燥时病果成干腐状。此病严重影响产量。

该病除危害草莓外,还侵害甜(辣)椒、番茄、黄瓜、莴苣等。

2.病原:本病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知。

3.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其孢子借风雨,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气温18-23℃,遇连阴雨或潮湿天气持续时间长,或田间积水,多湿环境下易发病。多肥、多雨、过于密植、枝叶茂密的田块发病重。一般保护地较露地发病早。

4.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提倡高垄栽培,并注意定植时不可过密,及早分棵及摘除下部叶片。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田间湿度。定植前亩撒施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发病初期喷施25%多菌灵倍液,50%扑海因1倍液,75%百菌清倍液,50%的苯菌灵1~倍液。

四、草莓疫病

疫病是草莓的一种土壤病害,在连续栽培多年的地方容易发生,且有发病加重的趋势,现已成为草莓烂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1.症状

植株各部分均可被害。叶片被害,出现大块不规则形的水浸状褐斑,背面生白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子实体。患病的果柄,也生白霉状子实体;果实受害时,幼果及未成熟的果实上病部褐色,与健部无明显界限,成皮革状,并不软腐,据恶心味,生白霉状病菌,但内部维管束变色,果实发苦;成熟的果实最终发软而呈粥状,有些则变为僵果。

主要在接近收获期的植株上发病,引起褐变、硬化或腐败,湿度高时,产生白色绵毛状物。

2.病原:为藻状菌(烟草疫霉菌、辣椒疫霉菌和草莓疫霉菌)。除危害草莓外,还可侵染番茄、辣椒、茄子等。

3.传播途径

病组织内卵孢子在土中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时经水和空气进行传播。

高温多雨气候有利于病害流行。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方发病较重。

4.防治措施

选择优良品种。高垄栽培,避免果实与土壤接触。喷施25%甲霜灵倍液2~3次。









































白癜风复发
白癜风偏方有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jbzd/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