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饮食保健

艾灸指南常见病症艾灸施灸穴位大全

“艾灸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现代研究证实,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艾灸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本课指南主要介绍常见病症的施灸穴位,下面顺序依次为:(1)失眠、(2)胃痛、(3)感冒、(4)免疫力低、(5)咳嗽、(6)便秘、(7)腹痛。一“失眠”的施灸穴位

失眠又叫“不寐”,属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甚至整夜难眠,使人身心疲惫,烦乱不安、头痛。病因和情志因素有关,也有因心肾不交,心虚胆怯,阴阳不交,神不内守有关。主要人群为中年人及亚健康人群。有数据统计上班白领人士此病呈上升趋势。艾灸对于治疗失眠见效快,养心安神效果。

1

--灸神门穴--

掌心向上,在小指侧的腕横纹处可摸到一条筋,神门穴就在这条筋外侧的凹陷处,左右各有一穴。

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理气宁心。

2

--灸安眠穴--

安眠穴在翳风穴和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取穴时,先在耳后找到头骨的突出部分,在该骨下方可触摸到头骨与肌肉间的凹陷处就是安眠穴,左右各有一穴。

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镇惊安神。

3

--灸心俞穴--

位于背部肩胛骨内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可从颈部突起最高的大椎开始,向下数第五个凹陷,再向左右两侧旁开两横指宽的位置就是心俞穴。

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养心安神。

治疗及时,大多预后良好,如失治误治,可转化为心悸、虚劳、癫狂等,凡因天时寒热不均,被褥冷暖太过、睡前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或偶因精神刺激、思虑太过而致偶然不能入睡者,不属病态,但以上睡前行业建议睡前不要服用,以免引发经常性生物钟紊乱。建议保持愉悦的良好心态,安排正常的作息规律。

二“胃痛”的施灸穴位

又叫胃脘痛,是指上腹部骨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的病症,简称胃痛,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痛、气痛、热痛、寒痛、食痛等。在相关穴位施灸可强健脾胃,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症状。

1

--灸膈俞穴--

位于第7胸椎两侧约比大拇指稍宽的地方。取穴时,坐于椅子上,双手自然垂下,从肩胛骨下缘可以触摸到第7胸椎,其两旁大约比大拇指稍宽的地方即是膈俞穴。

温和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活血止痒。

2

--灸中脘穴--

身体的中心线上,距离肚脐上方约6横指宽处。

温和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健脾和胃。

3

--灸胃俞穴--

位于背部,第12胸椎,距离脊椎两侧约比大拇指稍宽的地方。

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外散胃腑之热。

4

--灸公孙穴--

位于脚板侧面弓起处。大脚趾的侧面有一关节突出处,从此关节往脚跟方向约大拇指横宽的,偏脚骨下方即是公孙穴,左右各一穴。

温和灸。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建议您平常注重饮食习惯调养,不暴饮暴食,冷暖适宜,少量多餐,忌食酒辛辣,油腻、甜腻的不要多吃,以免生热化燥损伤脾胃,要保持精神乐观,忌忧思恼怒,为了自身和家人健康要戒烟酒。

三“感冒”的施灸穴位

感冒分为恶风和恶寒,恶风是指患者不仅怕寒冷之风,而且连温暖的风也同样感到不舒服,多表现在头胀痛,身痛,腰痛,喷嚏,喉痛、乏力,容易出汗,恶寒是指患者自觉怕冷,添加衣、或被近火取暖,甚至在温暖环境下还是感觉寒冷。艾灸对治疗和预防感冒有好的效果,但平时应该注意保暖,慎避风寒,感冒流行期间应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少去公共场所。

1

--灸风池穴--

位于项部,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左右各一。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10-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通经活络止痛。

2

--灸风府穴--

低头时,位于后脑勺中央的发际附近,往上大拇指横宽处。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10-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疏导体内的寒气。

3

--灸肺俞穴--

位于背部第3胸椎的左右两侧,距离脊椎约比大拇指稍宽的位置。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10-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能理气宁心,散发肺脏之热,清肺止咳。

4

--灸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的凹陷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处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也可以自然半握拳,在第二掌骨中点取穴,轻压有微痛感。

温和灸。每次灸10-20分钟左右,一般每周灸3-4次,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祛风散寒,解表清肺,防止外邪传里。

5

--灸大杼穴--

肩胛内侧,第一胸椎下方的凹陷处,往两旁约比大拇指稍宽的地方,左右各一穴。

温和灸。每次灸10-20分钟左右,一般每周灸3-4次,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散寒止痛,对减轻全身酸痛特别有效。

6

--灸列缺穴--

将手掌朝上,从手掌横纹的拇指侧方向寻找,往手肘方向约大拇指稍宽之处,左右各一穴。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10-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有宜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效,可以清肺止咳。

感冒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多喝热水有助于退热散汗,排出毒素。感冒期间注意劳逸结合,多休息,少做运动。艾灸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的抑制病毒繁殖,达到杀菌消炎的作用。

四“免疫力低”的施灸穴位

免疫力低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免疫力低下的人每次生病都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而且疾病常常反复。几乎每次有流感都会被感染,气候变化,自己稍不注意就会感冒。免疫力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营养不良、长时间患病、疲劳过度等等。在相关穴位上施灸能够改善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1

--灸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4横指宽)处。

温和灸。每日1-2次,每次灸10-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达到扶阳固阳的作用。

2

--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正上方4寸(6横指宽)处。取穴时,采用仰卧姿势,取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即为中脘穴。

温和灸。每日1-2次,每次灸10分钟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和胃健脾。

3

--灸足三里穴--

位于膝盖下方凹陷约2横指宽的地方,左右各一。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5-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驱除下肢的寒气,调理脾胃。

4

--灸神阙穴--

肚脐的正中即为神阙穴。

温和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30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温经祛寒,平和阴阳,调理气血。

要提高人体免疫力,主要应从饮食和运动方面入手,搭配合理的饮食习惯,少吃含脂肪高以及过甜的食物,不吸烟喝酒。提高免疫力指日可待。流行病发病季节适当增加艾灸次数。

五“咳嗽”的施灸穴位

咳嗽是肺气上逆引起的一种症状,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其中,有声无痰的咳,有痰无声为嗽,主要症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浸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在相应穴位施灸可调整脏腑功能,健肺止咳,缓解症状。

1

--灸大椎穴--

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将颈部稍微向前倾,往颈部瑟背部交界附近找寻,可以触摸有一凸出的最高点是第7颈椎,其下方的凹陷处就是大椎穴。

温和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散寒解表,温阳疏风。

2

--灸膻中穴--

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

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

3

--灸膏肓穴--

位于背部,距离第4胸椎约4横指宽的第4肋骨与第5肋骨之间,左右各一穴。

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7-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强身健骨,扶助正气,调和全身气血,促进身体健康。

4

--灸列缺穴--

将手掌朝上,从手掌横纹的拇指侧方向寻找,往手肘方向约大拇指稍宽之处,左右各一穴。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7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宣肺散邪,通调经脉。

5

--灸足三里穴--

位于膝盖下方凹陷约2横指宽的地方,左右各一。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5-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

6

--灸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脚部外踝尖直上8寸(4个3横指宽),距胫骨前缘2横指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取外踝尖到膝中的中点。然后再沿胫骨外缘取2横指处就是丰隆穴。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可用隔姜灸的方式,可起到化痰作用。

调理肝脾,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

艾灸对咳嗽发作期用发病初期效果比较好,此症多与季节变化,包含失宜,情志不遂有关,建议平常注意保暖,忌食辛辣厚味,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注意气候变化,预防感冒。

六“便秘”的施灸穴位

便秘是指大便经常秘结不通,或有便意而排便困难的一种病症。常见的症状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没有规律且粪便干硬,排便困难。主要原因是胃肠积热,压力大,忧思过度,加之久坐不动,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调等。施灸相关穴位可改善脏腑功能,通便理气。

1

--灸天枢穴---

肚脐两侧约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左右,一般10天为一疗程。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疏通大肠腑气,使津生而便通。

2

--灸大肠俞穴--

大肠俞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以两侧胯骨的高点连线与腰椎的交点附近就是第4腰椎,其下凹陷处向两侧旁开2横指宽处就是大肠俞穴。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

培元固本,疏理腹中气机。

3

--灸支沟穴--

支沟穴位于前臂背侧,碗背横纹上3寸(4横指宽)处,与间使穴相对,左右各有一穴。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清大肠实热而通便。

4

--灸足三里穴--

位于膝盖下方凹陷约2横指宽的地方,左右各一。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调理肠胃,宽肠运便。

平常遵循一定的饮食原则,不易吃过多的辛辣之物,每天吃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每天早上喝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可有效加速排便。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不要久坐,可有效防治便秘。

七“腹痛”的施灸穴位

腹痛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腹部的疼痛。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腹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因寒邪内积、食滞肝郁、阳虚所致。在相应穴位进行施灸可驱除寒邪,提升阳气。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效果。

1

--灸天枢穴--

肚脐两侧约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左右,一般10天为一疗程。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疏通大肠腑气,使津生而便通。

2

--灸中脘穴--

身体的中心线上,距离肚脐上方约6横指宽处。

温和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和胃健脾,对治疗上腹痛特别有效。

3

--灸足三里穴--

位于膝盖下方凹陷约2横指宽的地方,左右各一。

温和灸。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能使气血源源不断生长。

4

--灸灸脾俞穴--

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左右各一。取穴时,可以将身体站直,两只手臂贴紧腰部,位于手肘高度附近的胸椎为第11胸椎,这个地方左右两侧就是脾俞穴。

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最佳。

调理脾脏功能。

因肚子受凉而产生的腹痛,即寒性腹痛,很适合用艾灸的方式来治疗。腹痛患者要注意调节饮食,不要暴饮暴食,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饭后不易急于运动。在艾灸的同时配合简单的按摩效果更佳,可起到调理脾胃,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End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ysbj/1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