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治疗方法

北大医生你真的需要排宿便清肠毒吗这

本文作者:夏志伟医生

俗话说:便秘不是病,秘起来真要命!每每便秘,耳边总有声音在说:要不要试试这种“润肠通便的茶”,可以:清肠排毒养颜还能减肥大爷大妈们通常不能拒绝这样的宣传,多少会买一些回去尝试,但是否真的有效果呢?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吗?下面,我们来看看北大医生怎么说。

治疗便秘的药物有哪些?

目前治疗便秘的药物主要有两类:刺激性泻剂和缓泻剂。其中,刺激性泻剂主要是通过刺激结肠黏膜中的感觉神经末梢,来加快结肠运动,或者促进肠黏膜分泌大肠液,来帮助排便。刺激性泻剂的作用很强,使用后一般都会出现腹泻。所以患者会感觉肠道通畅了,误以为便秘症状缓解了。刺激性泻剂主要包括刺激性植物类泻剂、润滑类泻剂和盐类泻剂。

1、刺激性植物类泻剂

主要是指含有蒽醌类的植物(例如番泻叶、大黄、芦荟、决明子等)、酚酞(果导等)以及蓖麻油等。市面上的“减肥茶”类、“排毒养颜”类、“清肠”类保健品等都属于这类泻剂。那么,这些药物真的像广告宣传的那样“安全、不刺激、无副作用”吗?其实不然,如果长时间吃这类药物,我们的肠黏膜会慢慢由红色变为深褐色,甚至黑色,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结肠黑变病。有的人只吃几个星期,就会导致结肠黑变。而结肠黑变病可能与结肠癌有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动物致癌性试验中发现:蒽醌类化合物对小鼠和大鼠都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医生不提倡患者长期吃这种所谓“排毒类”的刺激性泻剂。而蓖麻油本身就有毒性,也不适合长期使用。因此这类泻剂一定要慎重选择!

2、润滑类泻剂

主要是一些无机矿物油,比如甘油、液体石蜡等。这些矿物油,不会被大肠吸收,能润滑肠壁;还可以阻碍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增加大便含水量,软化大便,从而促进排便。常用的开塞露就属于这种泻剂。很多人会觉得润滑性泻剂就是起润滑的作用,其实这类泻剂更重要的作用是刺激直肠扩张,诱发产生排便反射。很多患者反应说这类药剂效果不好,医生细问后才知道,这些患者是将润滑性泻剂挤进去后马上就排出来了,这是不行的。一定要让泻剂在直肠里多呆一段时间(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刺激直肠扩张,出现便意之后,诱发了结肠的推进性蠕动,大便才能顺畅排出。医学界普遍认为这种排便反射不是一个正常的生理性刺激。正常情况下,直肠的内容物(大便)不会对直肠产生这么强的压力刺激。挤入润滑性泻剂后,会使直肠壁扩张增大,对直肠产生强烈的压力刺激作用,从而诱发了排便反射。长期使用这类泻剂,直肠对压力刺激的敏感性会变得越来越低,只有在很强的刺激下(使用润滑性泻剂)才能诱发排便反射,不用药就不产生便意,不能正常排便。这种情况对患者来说极其不利,所以医生会慎重使用这类泻剂。只有当患者便秘症状很严重,比如长期排不出,大便很干、很硬时,才会建议患者在短期内间断地使用润滑性泻剂。这类药物只能起临时的解救性作用,不作为长期治疗的手段,不能长期使用!

3、盐类泻剂

主要指是含有镁盐、钠盐等的一类泻剂。盐类泻剂具有渗透作用,其中的可溶性成分能够被肠道吸收,进而对大肠黏膜产生很强的刺激,诱发结肠运动,促进排便。患者吃了这类泻剂会出现很明显的腹泻,严重腹泻后会导致体内营养物质(包括电解质等)的丢失,造成人体电解质代谢紊乱。再者,长期使用盐类泻剂,肠道对刺激的敏感性会变得越来越低,只有在强烈的刺激下,结肠才会运动,这样就会导致结肠动力越来越差。因此,一般不会使用盐类泻剂,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短期使用,比如肠梗阻、肠道粪便嵌塞(由于粪便干硬无法自行排出)等。

总之,刺激类泻剂医生都不推荐长期服用

一方面,这类泻剂对肠道的刺激,往往会影响神经细胞内递质的合成,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是负责信号的传导。长期使用这类泻剂,患者体内神经递质的合成会越来越少,肠道对刺激的敏感性越来越低,需要很强的刺激才会有反应。如果不使用这类泻剂,患者就无法正常排便。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刺激类泻剂,患者的结肠壁会变得越来越松软,肌肉张力越来越小,最终结肠运动变得很微弱甚至停滞,根本无法运输食物残渣,几乎不能排便,这种情况下很难恢复正常的排便节律。所以经常有患者说,一开始吃2、3片就有效,慢慢地剂量越来越大,有时候吃7、8片都没有用。虽然医生不提倡长期使用刺激性泻剂,但是很遗憾,很多人都在使用各类“排毒”、“清肠”、“通便”的产品。归根结底,大众对这些产品的底细不清楚,盲目相信广告和网络传言的功效。因此,治疗便秘时,一定要慎重选择用药,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划重点!疫情期间,就医不便,因此,如果您的病情并非很紧急的情况,我们建议您使用线上问诊。好大夫在线联合全国专业医生开通

「免费义诊」

全国21医院医生

7??24小时在线

所有疾病均可免费咨询

-END-

本文作者:夏志伟(主任医院消化科),内容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点击“阅读原文”,找医生免费咨询疾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zlff/1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