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治疗方法

不容忽视的葡萄灰霉病穗轴病

??

灰霉病是葡萄常见的一种病害,在生长期及贮藏期均有为害,但凡遇到适宜条件,一言不合就发病,且害时间长、扑杀难度大,特别是对南方地区和北方保护地葡萄生产影响十分严重。葡萄灰霉病是目前设施栽培中第一大病害,主要特征就是烂,是引起烂芽、烂花、烂果、烂枝的主要原因。

关于病原菌

灰霉病是由葡萄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菌丝褐色,有隔膜,分生抱子梗灰黑色、坚实、直立、细长,呈树状分枝,分枝顶端膨大,其巨生有多个小梗,小梗上着生分生抱子,整体看似葡萄穗状。

图片影响病菌生长的主要外界条件

温度:灰霉病菌在2~31℃均能生长,20~23℃最适,致死温度为50℃。

湿度:孢子萌发所需相对湿度85~%,适宜相对湿度92~95%。另外,土壤含水量对菌核萌发也有一定的影响,低于25%或高于40%时菌核均不能萌发。

pH值:3~11灰霉病病原菌在均能生长,4~6孢子萌发率最高。

光照:连续的自然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产孢,黑暗条件则抑制菌丝生长和产孢。

?

灰霉病病原菌的主要特点

繁殖速度快:侵染后的病组织很快形成新的分生孢子,继而进行重复侵染。

生存能力很强:病菌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很强,既可以从活体的植物组织中摄取营养,也可以在死亡的残体中生存。

致病力强:侵入进植物器官就会迅速表现症状,配合以上特点,若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呈爆发式扩增。

灰霉病的致病机制

灰霉菌对寄主的致病机制比较复杂的,主要是降解酶和毒素的作用。

病原菌会产生胞壁降解酶降解细胞壁多糖并利用其来作为生长发展的碳源,侵染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可对愈伤组织细胞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细胞中毒死亡。

葡萄灰霉病的为害

葡萄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冠、花序和果实,在田间通常造成落花落果和果实腐烂。

?

花序发病后软腐并萎蔫,甚至整个花序坏死。

果粒发病时出现褐色褪色斑点,病斑果皮易裂开,果皮易与果肉分离脱落。如环境湿度大,果实病斑处很快出现灰色霉层,晴天时腐烂的病穗逐渐失水萎缩、干枯。

?

贮藏期发病时病斑部会溢出黄褐色黏液,病斑会长出大量鼠灰色霉层。

?

叶片发病一般从尖端出现淡黄褐色“V”字病斑,随后病斑向内扩大,颜色由黄褐色变黑褐色。病斑边缘不规则,病叶下垂或干枯,表面生有少量霉状物。

?嫩茎受灰霉病侵害时出现水浸状小斑,后期发展为椭圆形病斑,病斑上有灰褐色霉状物。葡萄灰霉病发病规律●葡萄灰霉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多种水果、蔬菜和花卉均可发病,以菌核、分生抱子和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和分生孢子抗逆性很强,越冬以后,翌春在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菌丝体或菌核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对花序和幼叶进行初次侵染。●主要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实现初次侵染后的病组织很快形成新的分生孢子,继而进行重复侵染。两个发病高峰期①开花前至幼果期,主要危害花及幼果。②果实着色至成熟期,主要危害葡萄果实。?流行发病的原因●葡萄开花和座果期如遇气温偏低、多雨、潮湿环境,加之诸如暴风雨、冰雹、鸟类、昆虫和农事操作等造成伤口增多,易诱发病害流行。●花帽未正常脱落,灰霉病感病风险大大增加;花粉粒是病菌良好的营养,得病的花粉粒掉落到叶片时会引起叶片病斑。●葡萄着色后,紧穗型葡萄果实膨大,相互挤压破裂易导至病害发生。●葡萄园内排水不良、栽植过于繁密,通风透光条件不好时易发病。?●土壤粘性重、偏碱时易发病;葡萄园久旱后遇雨或灌溉不当引起裂果也易导致病害发生。保护地内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时易发病。葡萄灰霉病的防治灰霉病是个非常难缠的主,所以必须重视预防,综合防治。简而言之,加强果园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是防治的基础;及时清除病原物产生源和传播途径是防治的关键;适时使用化学药剂杀灭病菌,是防治灰霉病危害的必要措施。1、加强田间管理2、清除病原3、药剂防治?

主要防治药剂:嘧霉胺腐霉利乙霉威异菌脲菌核净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氟唑菌胺。

复配药剂效果更好!

?

已有000+位农业从业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zlff/1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