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温回升,紫外线加强,空气中浮尘,柳絮,花粉等成分刺激肌肤,让一部分人的皮肤出现红肿、皮疹、瘙痒、蜕皮等现象。因为这部分人的皮肤属于大家常说的敏感性皮肤。
1.什么是“敏感性皮肤”?
敏感性皮肤的临床表现以主观症状为主,是一类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激惹而产生刺痛、烧灼、紧绷、瘙痒等主观症状的多因子综合征。敏感性皮肤并无客观皮损或皮肤疾病的临床或组织学证据,偶尔会出现红斑、干燥或风团。主要发生于女性面部,但其他部位亦可受累,多见于双手、头皮和足部。
2.引起肌肤敏感的常见相关因素:
1刺激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化妆品、肥皂和清洁剂等。有些化妆品、清洁用品的配方含有乙醇、间苯二酚、三氯乙酸、羟基酸等,根据浓度可产生较高或者较低的刺激效应,特别是一些含人造香精、色素的护肤品,都有可能加重皮肤敏感。因此敏感性肌肤适合使用不含皂基的温和清洁产品,不脏可以只用清水洗脸。使用的护肤品尽可能的简单,并且避免使用含有香精、色素、酒精等的产品。
环境因素:包括紫外线、冷、热与温度的迅速改变、季节的变化、空气污染、日光等。敏感性肌肤需要避免热水、以及做好防晒。建议使用硬防晒方法,也就是伞、帽子、墨镜、衣物等硬件遮挡。
生活方式 辛辣刺激的饮食、酒精均可加重皮肤反应。
心理因素 压力的增加、情绪的激动等常激发或加剧皮肤的反应。压力大、情绪不好的时候,皮肤也容易过敏哦。
2疾病
某些皮肤疾病可以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例如异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鱼鳞病、玫瑰痤疮等。在女性异位性皮炎患者中,66%为敏感性皮肤。发生过过敏等的肌肤,若没有及时修复好,也容易变为敏感性肌肤。可能在疾病状态下,皮肤屏障功能受到破坏,神经末梢易于受到激惹。紫外线暴露以及手术、非手术性的美容措施,如光疗、皮肤磨削、激光表皮重建和射频除皱手术,均可加重皮肤敏感。
3内分泌因素
月经周期会影响皮肤的敏感性。根据统计,49%敏感性皮肤的女性认为皮肤反应与月经周期有关。
3.敏感性肌肤的产生机制:
1.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敏感性皮肤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学者认为敏感性皮肤和机体异常和(或)其他诱发因素如职业性皮肤疾病或长期暴露于刺激环境有关。角质层变薄和角质形成细胞减少引起的水溶性化学物质通透性增加和皮肤神经反应加速可能与敏感性皮肤有关。
2.神经系统和神经介质
另一个可能引起皮肤高敏感性的因素是感觉神经的高反应性。近年研究表明:敏感性皮肤的发生与外周神经功能异常及中枢神经功能改变有关,特别是与其皮肤神经反应增强有关。
4.敏感性皮肤的治疗
由于敏感性皮肤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自觉症状比较严重,已经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非激素类抗炎药物以缓解症状。外用糖皮质激素具有诸如皮肤变薄和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副作用的风险,需慎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其仍为敏感性皮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一般敏感性皮肤的处理,首先是避免再刺激。尽量减少蒸脸、按摩、去角质等美容措施。
可以选用针对敏感性皮肤设计的产品。这类产品常常含有维生素B5、羧甲基β-葡聚糖以及来自洋甘菊、马齿苋、芦荟、仙人掌、绿豆、绿茶、神经酰胺、尿囊素、胆固醇、鞘脂类、甘草、(低浓度)烟酰胺、燕麦葡聚糖等的提取物等。由于皮肤比较干燥,使用含有合适比例脂质(含油分)的保湿产品也非常重要。
皮肤具有强大的自身修复能力,请尽量避免过度的折腾。一般做好这些注意事项后,皮肤就会出现改善。如果没有什么变化,就应考虑求诊问医是否其它问题,如:脱屑则脂溢性皮炎可能性大;有丘疹脓疱要考虑感染;口鼻侧对称性发红且有丘疹考虑玫瑰痤疮。面颈部红斑黑变病、皮肌炎、红斑狼疮亦有见。
参考文献:
[1]JohnsonAW,PageDJ.MakingSenseofSensitiveSkin[R].Poster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SocietyCosmet.Chemists,Montreux,.
[2]KligmanAM,SadiqI,ZhenY,etal.Experimentalstudiesonthenatureofsensitiveskin[J].Skinresearchandtechnology,,12(4):-.
[3]中国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调研临床皮肤科杂志年第40卷第1期JournalofClinicalDermatologyVol.40No.1.
[4]HachemJP,CrumrineD,FluhrJ,etal.PHdirectlyregulatesepidermalpermeabilitybarrierhomeostasis,andstratumcorneumintegrity/cohesion[J].InvestDermatol,,(2):-.
[5]JungerstedJM,HellgrenLI,JemecGB,eta1.Lipidsandskinbarrierfunction-aclinicalperspective[J].ContactDermatitis,,58(5):-.
达
琳
医
务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