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是以结肠色素沉着为特征的代谢性而非炎症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可逆性疾病。其色素沉着主要与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有关。近年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电子结肠镜技术的普及与开展,MC的检出率呈增长趋势。患者多有便秘、腹痛腹胀、紧张焦虑、纳眠差、消瘦等不适,或仅在肠镜检查时才发现。
病因01蒽醌类泻剂目前,口服蒽醌类泻剂是目前公认的导致MC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如生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其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在其它中草药中,如黄芪、何首乌等,也存在着蒽醌类化合物。以含蒽醌类中药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如麻仁润肠丸、复方芦荟胶囊、六味安消胶囊、排毒养颜胶囊、香丹清减肥茶等,因其在药店购买便捷,价格低廉、通便效果好而得到广泛使用,但其久用后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导致不断加大剂量使用,最终造成蒽醌类药物的滥用。
02便秘60岁以上者与60岁以下病例组比较,结肠黑变发生率较
高。便秘病程大于5年组与便秘病程小于5年组比较,黑变发生率较高。有研究发现,未服用泻药的长期便秘患者,经治疗排便正常后,复查结肠镜显示黑变有减轻趋势。患者便秘因长期低纤维饮食结构,排便意识不强,排便反射减弱而致肠道功能紊乱,粪便在肠道内存积的时间过长,肠道吸收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最终导致结肠黑变病。
03年龄与性别经过研究发现,结肠黑变病发生率和年龄、性别有关,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因肠道功能下降增加了便秘的发生率,女性因盲目追求“美丽”而服用含蒽醌类的减肥药及保健品,使其结肠黑变的发生率要高于同年龄阶段的男性者。
04炎性肠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有20%的结肠黑变病患者从未使用过蒽醌类泻药,而且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有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氏结肠炎的病史,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所占比例高于克罗恩氏结肠炎,且炎症病史多持续7年以上。可见某些慢性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慢性腹泻也可能导致MC。另外,MC与结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无相关性尚无定论。
中医治疗01内治法1.温阳通便法
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常用通下之法,但此法久用会伤及脾胃之气,形成继发性便秘,使泻下药物的用量越来越大,临床应用当中病即止。通下之法虽多,但温阳通便更切合结肠黑变病的病机。有研究表明用温阳通便中药(基本方为肉苁蓉、白术、炒莱菔子、牛膝、当归、炙黄芪、肉桂、枳壳、升麻、陈皮、厚朴),治疗3月后患者复查结肠镜,结果显示温阳通便法能有效改善结肠黑变病的症状。
2.补气运肠法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肃降无权,大肠津液不布。脾主运化,脾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有研究证实以中药内服(基础方由黄芪、厚朴、白术、枳实、炒皂角刺、桑椹、当归、蚕砂等组成),并加用水针治疗(黄芪注射液16mL、复方当归注射液4mL)依次取温溜穴、足三里穴、腰眼穴,行平补平泻法。经积极治疗后治疗组肠道功能可恢复,大部分患者能摆脱对泻药的依赖。
02外治法除了内服,通过外治法灌肠来治疗结肠黑变病也显示出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从中国现存古代文献来看,中医灌肠术用于临床治疗,至少已有年之久。有研究发现益气养阴汤口服(基础方为生黄芪、黄精、厚朴、枳实、生白术、槟榔、当归等),并联合此方用于灌肠,比单纯调整饮食结构效果明显增强,而且泻药的复用率降低。
结语目前,对于MC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明确。因此,尚未形成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及实用指南。并且可供选择的西药种类数目也不多,现在的治疗主要是经验性及对症性治疗。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在治疗本病便秘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从近几年的临床研究报道来看,中医在便秘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中药研究等方面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专家介绍辛学知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肛肠科主任、医院院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肛肠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盆底疾病协会常务理事,世中联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肛肠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肛肠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访问学者,TST专家组委员,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微创治疗内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肛肠常见疾病;在肛肠科的疑难病症上也具我省的领先水平,在全国率先采用骶神经电刺激治疗顽固性便秘及盆底功能性疾病;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对溃疡性结直肠炎,克隆氏病、肠易激综合症、肠道息肉、肿瘤等疑难杂病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体会。
门诊时间:每周一全天(门诊楼2楼5号诊室)
其余时间可至病房(医院2楼肛肠1科)就诊
济南市经十路号医院(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