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
中山内镜大肠癌科普腺瘤性息肉,又称“息肉状腺瘤”。黏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见于胃肠黏膜,更多在结肠。单发性或多发性,有蒂或无蒂。易发生恶性癌变。
01
侧向发育型息肉
源于结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极少侵犯肠壁深层,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
生长初期因其与周围黏膜无明显差别,黏膜表面只可见稍充血、粗糙或小颗粒状隆起,故内镜下常易漏诊。
但用靛胭脂或美蓝黏膜染色后可有助提高诊断率。侧向发育型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侧向发育型息肉的癌变率为8.4%-52.5%,且动态观察可在3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故早期诊断并治疗侧向发育型息肉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02
锯齿状腺瘤
锯齿状腺瘤(serratedadenoma,SA)是年新命名的一种独立的上皮性肿瘤。它不仅可发生癌变,且组织学发生、形态结构、分子遗传学改变等均与传统腺瘤不同。由于其兼具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HP)的结构特点及腺瘤的细胞学特征,过去常误诊为增生性息肉或一般腺瘤;又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一直难被病理学家真正认识。
为什么会提出“锯齿状息肉”这么一个概念,这要从大肠癌的发生说起,一般来说大肠癌的发生分为两类:“由腺瘤变癌”和“一发病就是癌”。最近有证据表明,大肠癌的发生还有第3种途径,即所谓的“锯齿状息肉癌变”过程,锯齿状息肉会由增生性息肉经锯齿状腺瘤途径发展为大肠腺癌。因此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03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归属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
本病患者大多数可无症状,最早的症状为腹泻,也可有腹绞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若不切除病灶,最终都要发展为结肠癌。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好发年龄为20~40岁。根据其临床表现、经结肠镜及活组织检查一般可确诊。还应重视家族成员的检测,动员其子女、兄弟姐妹、医院作系统检查,及早发现无症状的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04
Gardner综合征
又称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结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结肠息肉属腺瘤性息肉,恶变率很高,男女发病率相似。
05
Turcot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又称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glioma-polyposissyndrome)。其特征为家族性多发性结肠腺瘤(为腺瘤性息肉)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非常罕见,男女均可罹患,发病年龄为2~84岁,平均年龄为17岁,年轻人多见。由于病例少,单发病例的比例大,患者多在婚前死亡。
06
Peutz-Jeghers综合征
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患者有明显家族史。主要表现为面部、口唇周围和颊黏膜的色素沉着,以及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上为错构瘤,恶变率低。
黑斑息肉综合征多数因息肉引起的并发症,如肠套叠、肠梗阻、出血等就诊,多数为单发病灶,但日后可能复发。
07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又称息肉病-色素沉着-秃发-指甲萎缩综合征。本病为获得性、非家族性的疾病。
主要特点:
①整个胃肠道都有息肉;
②外胚层变化,如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
③无息肉病家族史;
④成年发病,症状。
以腹泻最常见,见80%以上病例有腹泻、排便量大,并含脂肪或肉眼血液,大多有体重减轻;其次是腹痛、厌食、乏力、性欲和味觉减退。
腺瘤性大肠息肉目前被学者公认为是癌前期病变。一般来说,越大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医生会建议尽早摘除。而另一些非腺瘤性息肉并不一定需要切除,可以咨询医生后进行定期随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