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李医生正苦口婆心地劝说他的老患者张大爷:“张大爷,您这心脏病可不能再抽烟喝酒了,这不仅对心脏恢复不利,还很容易得癌症。”
张大爷却不以为然,挥挥手说:“我听有专家说心脏病患者不容易得癌症,我这心肌梗死了都好好的,还怕什么癌症,您这是危言耸听吧。”
李医生一时语塞,他知道改变张大爷的观念并不容易,但他决定用一项最新的科学发现来给张大爷上一课。
很多人可能认为,心脏病和癌症是两种不太相关的疾病,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意想不到的联系。
一篇发表于《Circulation》的研究发现,心梗后心脏释出的一种修复心脏的成分,因携带促肿瘤分子变成了肿瘤的帮凶。
他们还意外发现,一种心脏病常用药能减少这些成分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为潜在抗癌药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怎样一回事。
图源:参考文献
01心梗会分泌多种促癌因子在这项突破性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深入探索了心脏疾病与癌症之间的神秘联系。
他们首先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诱导患有肺腺癌的小鼠模型发生心肌梗死。在心肌梗塞后的左心室功能不全(LVD)的早期阶段,研究者们发现,小鼠的心肌细胞竟然产生了比正常对照组多出两倍的细胞外囊泡。
这些囊泡,由双层膜包裹,内含RNA、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生物分子,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心脏与其它器官交流的桥梁。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细胞外囊泡的内容物,发现它们富含促炎和促肿瘤的细胞因子,如骨膜蛋白、骨桥蛋白、IL-6、人半乳糖凝集素3、TNF-α、VEGF等,以及调控基因表达的促肿瘤相关MicroRNA,如miR-和miR-。
cMSC-sEV里的促肿瘤因子
这些发现揭示了心脏在心肌梗死后释放的细胞外囊泡,可能通过携带这些生物分子,无意中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者们进行了体外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些细胞外囊泡(cMSC-sEV)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特定类型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特别是对于肺癌和结肠癌细胞,cMSC-sEV的处理显著加速了它们的生长和迁移,而对于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细胞系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一发现表明,心脏释放的细胞外囊泡对肿瘤的影响具有特异性。
cMSC-sE调控巨噬细胞
此外,研究还发现,cMSC-sEV不仅能直接影响肿瘤细胞,还能改变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其转变为促肿瘤表型。
这一转变使得巨噬细胞参与到炎症反应、免疫调节、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过程中,为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
02意外发现:螺内酯可能是潜在抗癌药既然发现了心梗促癌这种不得了的事情,科学家就开始想了:我该怎么克制cMSC-sEV这种促癌作用呢?
在探索如何抑制这种促肿瘤效应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尝试使用了一种酶抑制剂-GW。
这种酶抑制剂是cMSC-sEV的克星,可以通过减少细胞外囊泡的必备原料——神经酰胺的合成,来降低心脏组织中细胞外囊泡的水平。
果然研究发现,GW可以显著抑制心肌梗塞后的肿瘤生长。这一结果为未来可能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GW效果图
在这场心脏与肿瘤的不期而遇中,科学家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抗癌盟友,其中一位老将——螺内酯,展现出了不凡的潜力。
螺内酯,这个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药物,被研究者们发现能够降低cMSC-sEV水平达28%,有效抑制心肌梗塞后引发的肿瘤生长。
更有趣的是,这种药物本身并不具备抗肿瘤效果,未发生心肌梗塞的荷瘤小鼠接受螺内酯治疗时,肿瘤体积或重量不会有所改变。
它的作用更像是一种“调节器”,在心肌梗塞的特殊情境下,才展现出其对抗肿瘤的潜力。
螺内酯的效果
这项发现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心血管疾病与癌症联系的新窗口,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谁能想到,那些年我们用来保护心脏的药物,竟然还有成为抗癌明星的潜质呢?
在科学的舞台上,每一次意外邂逅,都可能遇见新的惊喜。
#肿瘤防治知多少#参考文献:
Caller,T.,Rotem,I.,Shaihov-Teper,O.,Lendengolts,D.,Schary,Y.,Shai,R.,Glick-Saar,E.,Dominissini,D.,Motiei,M.,Katzir,I.,Popovtzer,R.,Nahmoud,M.,Boomgarden,A.,DSouza-Schorey,C.,Naftali-Shani,N.,Leor,J.().SmallExtracellularVesiclesFromInfarctedandFailingHeartAccelerateTumorGrowth.Circulation,10./CIRCULATIONAHA...Advanceonline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