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疾病后遗症

结肠黑变病的成因与临床表现详解

结肠黑变病,又被称为结肠色素沉着症,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的可逆性肠病。这种病症可以在结肠的任何部位出现,其特征在于结肠黏膜上出现黑色素沉着,同时,黏膜固有层中的巨噬细胞会积聚大量脂褐素。该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来,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患者主要会表现出便秘、腹胀以及排便困难的症状,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因食欲不佳而引发电解质紊乱和下腹部隐痛。

病因与发病机制

便秘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等都会干扰正常的排便习惯。同时,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等直肠疾病也可能引发便秘。这些因素导致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延长,进而使得色素颗粒被肠道细菌吸收。药物因素: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如芦荟、大黄、番泻叶及其衍生物,是引发黑变病的主要原因。这类药物通过改变大肠的分泌、吸收和蠕动功能来促进排便。然而,当这些药物被大肠吸收后,它们会转化为活性形式,导致上皮细胞凋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这些凋亡细胞和药物活性成分会沉积在结肠黏膜固有层,形成色素沉着,进而导致黑变病。此外,长期服用含大黄类的排毒养颜胶囊、减肥胶囊或芦荟胶囊等,也可能因药物中的蒽醌类成分而引发色素沉积和黑变病。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研究指出,黑变病并非完全由药物引起,便秘本身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食物滞留因素:慢性结肠梗阻等疾病会导致食物残渣在消化道内长时间滞留。这些残渣在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生成多肽和氨基酸,并进一步转化为色素颗粒。这些颗粒最终沉积在肠黏膜上,引发黑变病。上皮细胞凋亡因素:结肠上皮细胞在凋亡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色素,这些色素最终沉积在肠黏膜上,导致黑变病的发生。Byers等研究显示,凋亡上皮细胞的数量与MC(肠黏膜黑变病,简称MC)的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上皮细胞的凋亡是MC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泻药的使用仅是其中的一个触发因素。

临床表现:

结肠黑变病在临床上通常没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但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便秘、腹胀和排便不畅等常见症状。少数病例中,患者会出现下腹部隐痛、食欲减退的情况,极个别病例还会出现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偶有水肿性结肠狭窄的病例报道。当合并结肠癌、肠炎和息肉等肠道疾病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便血等严重症状。

在此,南阳医专一附院普通外科六病区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肛”好无恙,好运“肠”伴!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jbhyz/16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