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泛珠江 魅力聚汕尾
博大丰富的汕尾民间文化艺术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民俗风情 民间文化艺术,是民俗风情的海洋里开出的绚丽花朵。源远流长的汕尾民俗风情,是孕育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和母体。 汕尾地区传承下来许多饶有趣味的民俗风情。这里民间的婚、丧、嫁娶、过年过节、喜庆神诞、游艺风俗等,都与广东其他市县不尽相同,有的乃至差异颇多,独具一格,自成风采。 汕尾地区的许多文化风俗,可溯源于中原,寻根于浙、闽。有些古老民俗事象,当今已很难找到,但在海陆丰地区却盛行不衰。因此,这里的民俗风情,常成为专家学者探讨文化积淀的宝贵资源。 神诞做戏。海陆丰人把“神诞”作为敬神酬神的机会,并且主要以“做戏”的表达情势出现,由来已久。海陆丰地区独特的地方戏曲,由于“神明”而生存与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为研究地方戏剧的兴衰存亡,提供了极为宝贵生动的研究资料。 闹元宵?灯茶?咸茶。汕尾地区的元宵节是很隆重的。俗语云“正月十五闹元宵”,在乡亲们的眼里,元宵节是在“闹”字上做文章。1曰“闹花灯”。旧时海丰的海城、梅陇、公平、可塘,陆丰的东海、甲子、碣石等地的花灯最盛,各乡各里都有提灯、观灯的风俗。2曰“闹灯棚”。男男女女在高悬的彩灯下,进行各种自娱自乐的歌舞娱乐活动,如舞狮、舞龙,气势壮观;或在灯棚场地上,摆设谜台,举行“灯谜”,开启民智。3曰“闹灯席”:有的地方叫“吃灯酒”、“吃元宵”。各户人家在1年内添男丁的,都必须在灯棚的地方,摆设酒席敬酬乡里老大。 汕尾地区的元宵节,还传承着吃“灯茶”的风俗。汕尾地区颇具特点的民俗事象,还有海丰梅陇正月210开市节、端五赛龙舟、打千秋、各类节庆游艺活动、海丰公平“卖戏”(类似于戏剧演出的擂台赛)等,均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民间戏曲 汕尾市有着相当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蕴藏。在这块人文的沃土上,绽放了朵朵奇葩,展现着无穷的魅力。 民间戏曲是汕尾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明朝以来,海陆丰保存着4个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剧种: 正字戏。原名正音戏,唱腔道白均用中州音韵,主要声腔有正音曲和昆腔,兼有少许皮簧、小调。人们多认为正字戏脱胎于弋阳腔。弋阳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化而成,以后又在全国各地繁衍发展。据考证海陆丰在明代初年便有正字戏活动,从此根植于此,流行于粤东、闽南,到过香港、东南亚。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和全国剧协主席田汉等老前辈曾在广州看过海丰县正字戏剧团演出的正字戏,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西秦戏。据考证是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又逐步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构成了别具风格与特点的西秦戏剧种。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簧,还有少许花样与杂调,唱、白沿袭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壮,擅长武打,习南派,宗支少林。海丰西秦剧团1991年和1992年前后参加广东省艺术节和全国“天下第一团”(南片?福建)展演,剧目《秦香莲》、《斩郑恩》及演员皆获殊荣。 白字戏。明代早期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构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潮人为了区分于潮州白字(即今潮剧),称之为“海陆丰白字”和“南下白字”。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缀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阿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称“阿咿嗳”。1988年后,海丰白字戏剧团屡次赴港演出,好评如潮。 皮影戏。相传起源于汉朝长安(今西安)一带。元朝开始传到外国。外国影剧界认为它是电影艺术的前身。皮影戏于明朝早期即已在海陆丰盛行。1976年,陆丰县皮影剧戏剧团请来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主席虞哲光等艺术家作指点,对皮影戏戏剧目、唱腔、表演、舞美等全面进行改革,一度获得光辉。在汕尾地区,长期以来,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三个稀有剧种,除原有的国营专业剧团外,业余剧团遍及各处,蔚为大观,成为一种颇具特点的文化现象。 作为研究戏曲源流的“活化石”,海陆丰的几个稀有剧种一直备受专家学者的重视,盛赞之辞不绝于耳。1988年,北京的傅雪漪等专家前来海陆丰考察戏曲演出情况后,在《戏曲之乡不虚名》1文中说:“独具特色的西秦、白字、正字等三个古老剧种,它们是我国艺苑中三朵依然喷发着浓香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戏曲珍宝的组成部分。” 民间舞蹈 汕尾地区流传了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大体有神话、传说、故事、说唱、笑话、谚语、谜语、歇后语及民歌等。民歌分为北部的客家山歌、西部的尖米歌、东南部的渔歌和平原地区的福佬歌。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革命人士和人民群众创作了大量的新民歌。民间文学特别是歌谣、民间故事也是汕尾地区一个十分富饶的宝库。 汕尾民间音乐以管弦乐的“八音”、曲班、吹班最为常见着名,都可以说是从戏曲艺术中衍生出来的,与戏曲艺术一道,营建了极其浓厚的音乐氛围。“八音”以弦索为主,一般有八样乐器,设有馆址,称“八音馆”或“八音班”。所奏弦诗,与白字戏同。除参加迎神赛会活动以外,一年四季,爱好者常在夜晚集会于馆里或旷地演奏,自娱自乐。曲班是管弦乐与打击乐合奏加唱的组织,主要活动在春节期间,叫“走正”。但为了“走正”,却终年在练习曲目,因此也是城乡经常性的演唱团体,一样设有馆址。曲班有白字曲班和西秦曲班两种。吹班是职业性的组织,由打击乐与管弦乐联合组成,突出大唢呐,专司城乡红白喜事和神诞活动。 民间舞蹈有狮子舞、钱鼓舞、英歌舞、红色妇女舞等,有很多精典之作,成为表演、参赛的保存节目。狮舞包括独角的麒麟和无角的“师姨”,和客家地区的木头狮,统称“舞虎狮”。许多地方都设有狮馆,练武习艺,主要活动于春节期间。舞狮有“搬五彩”的表演程式,是精华所在。另外,较著名的还有陆丰大安镇的“滚地金龙”和海丰公平的舞象。“滚地金龙”近些年屡次在表演中夺魁。钱鼓舞上世纪五十年代师承于汕尾镇一名叫李火奕的老人,从小镇跳到县城、省城、北京,赢得了荣誉。李火奕因保存、传授钱鼓舞有功,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享受终身制薪金待遇。英歌舞以陆丰甲子镇最为着名,取材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108人画眉擦脸,双手执短棍,边舞边敲,相互呼应,配合默契,节奏强烈,十分壮观,最适宣在广场或游行时演出。 另外,汕尾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如民间艺人制作的油画、壁画、彩绘、剪纸、泥塑、木雕、贝雕、石刻等,也有很多得到行家的称道。 汕尾参演节目简介 陆丰大安滚地金龙 滚地金龙源自南宋宫庭龙舞,后流传民间。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份组成。表演时一人舞龙头,一人摆龙尾,在地上模仿龙的动态,以滚为主,舞韵独特,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该节目于2002年分别荣获广东省首届动物舞大赛和广东省首届民间表演艺术邀请赛金奖。 海丰附城马厝铺麒麟舞 麒麟舞起源于唐朝后期,历史悠久。该舞以其独特的麒麟头、龙身、羊蹄、牛尾的艺术造型,配以传统的民间音乐排子鼓,随着大唢呐和大锣鼓等乐器的节奏,翩翩起舞,动作萧洒灵活,气氛热烈欢快。几年来,该节目分别取得广东首届“黄阁杯”麒麟大赛和全国首届麒麟舞大赛金奖。 陆丰甲子英歌舞 英歌舞是游行式舞蹈,主队是梁山泊好汉打扮,身携古代兵器,脚穿草鞋、打带,通过不同脸谱的化装,显示梁山英雄好汉本质。全部舞蹈,随着锣鼓节奏,齐声共舞,稳步向前,气魄感人。英歌舞后面配有小戏,表演有趣灰谐,启发人们的勤劳朴实、团结友爱,深受大家欢迎。 民间艺术节参演节目表 地区 参赛节目 香港 舞龙队《舞龙》 澳门 友义体育女子舞龙队《女子舞龙》 福建 建瓯《建瓯挑幡》 江西 永新《盾牌舞》 广西 武鸣《四季歌》 海南 黎族风情舞蹈《八音乐舞》 湖南 湘西土族《茅谷斯》、《铜铃舞》 四川 阿坝《马奈名锅庄舞》 云南 傣族《象脚鼓舞》 贵州 台江民族歌舞团《秋季的芦笙》 广东广州 番禺沙湾沙坑醒狮团《舞狮》 广东广州 番禺黄阁大井《麒麟舞》 广东惠州 东江《麒麟舞》 广东东莞 大朗镇大井头村《女子舞龙》 广东中山 古香山《木龙舞》 广东湛江 廉江竹园《舞鹰熊》 广东清远 连南瑶族《长鼓舞》 广东云浮 郁南《禾楼舞》 广东汕尾 陆丰甲子《英歌舞》 广东汕尾 陆丰大安《滚地金龙》 广东汕尾 海丰附城马厝铺《麒麟舞》 殿堂之路 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及民间文艺发展方向 汕尾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在革命时期的暴风雨中,以其固有的魅力和优势,在革命人士的改造下,立下了不灭的功劳。同时,也在进行着本身的“涅被”。 在这块沃土上,民间文化艺术与各个时期的革命同舟共进,同时也哺养了许多艺术、学术大家。 近现代的海陆丰,名贤俊彦,灿若银河。有两位“到民间去”的人物,终成两座不朽丰碑。彭湃在政治革命上执着“走向民间”,成为“农民运动大王”,自没必要说了;钟敬文则从学术上“走向民间”,成为民俗学界的泰斗、一代文宗。钟敬文的走上民间文化研究之路,亦足以证明汕尾地区民间文化艺术博大丰富的蕴藏和魅力。从钟敬文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发端于他对海陆丰歌谣及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他从故乡的歌谣、故事中吸取研究的资料,继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直至下定决心,广征博览,上下求索,把它发展成一门学科,并终生为之奋斗。”(《海陆丰文化探源》) 在“五四”精神的启蒙下,钟敬文牢牢地确立了自己学术人生的“根本目标”:“把‘下层文化’的中潜隐的审美创造力发掘出来,返注入‘上层文化’病体当中,寻觅‘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的完善融会,以此建立起‘整体文化’。”为了优秀文化的继承、铸造和重构,为了中华文明的演进,他毕其一生,殚精竭北京治疗白癜风虑,从学术和科学的高度,重新的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的审视与研究,使民间艺术资源为当代的文化艺术创造提供新鲜血液。 明显,钟敬文终生的寻求和奋斗,就是为了铸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铸造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抗日战争时期“挟笔从戎”的时候,他的这类意念更加强烈,他说:“在这富于历史意义的伟大战争中,我们要以奔腾的速度,建立起我们物资的及精神的文化,一种适应于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文化。而这类新社会和新文化的建设是深深地植根在我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他把文化研究的方向,牢牢地确立在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支柱这一坐标上,诠释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和学术良知。“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是一个海洋。这个海洋,我们应当好好地利用它。利用不仅是保留下过去的东西。保存,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使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气力的一种支柱,进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没有这个基础,创造的东西就没有根。” 通往学术殿堂的“人民的学者”,起步于海陆丰这个民间文化艺术的“大海洋”,始终高扬民族新文化的旗帜。他所揭露的,正是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他的学术道路,正是民族新文化的发展道路。 从这里起步走上艺术、学术殿堂的,还有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作为一代音乐大师,马思聪很早就发现并心仪于民间音乐。他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民间音乐是一片没有拓垦的草原,特别是我们这一代,谁能在民族歌谣里浸润很多,吸养得更多,谁就幸福。”“民歌与我相结合,成了我音乐作品的特点。”他采取故乡海陆丰民歌为素材,写成《摇篮曲》;以故乡的白字戏曲调为素材,写成了《弦乐钢琴五重奏》;闻名遐迩的《思乡曲》,则是以绥远民歌为素材创作的。另外,还有人类学家杨成志,战役文学先驱、小说家丘东平,木刻家何白涛等,他们与多灾多难的民众同呼吸,满腔热血投身于民族新文化的构建。从他们的人生音符中,都能够清晰地听到故土的回声,触摸到民间文化艺术的强大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