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变病 > 疾病诊断

被人误读的中药是药三分毒

临床时常可以见到很多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不恰当的自行停药,或不恰当的自行减少药量,一问还振振有词的说,“是药三分毒”云云,许多医生也明知这种说法不对,但是也说不出为什么不对。我于临床也时或碰到更令人烦躁的事,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就医治愈后,不是来感谢,,而是反复问医生,我吃了这么多的中药,会不会把肝吃坏?会不会把肾吃坏?会不会把某某脏器吃坏?就连结婚七八年因病不能生育的患者,经过治疗后,生了个健康的孩子,还是要问吃了药才生,孩子会不会有问题?因为“是药三分毒”吗。凡此种种误解,不一而足。中药有毒无毒到底怎么分辨,怎样正确使用中药。这是中医大是大非的问题。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余种,且多是没有任何参考意义,没经过任何科学论证的个案。我们临床常用中药约三百余种,而其中有毒副作用或峻烈的药物更是非常非常的少。即使是这么少量的真正有毒或峻烈的药物,临床中也很少使用或根本不用。相反,服用中药真正产生的毒副作用,往往是人们滥用中药造成的。例如滥用泻下药保健品来排毒通便;麻辣火锅里放大量胡椒、川椒、十三香等辛香调料类温热药;不辨证而盲目拿桂圆、黄芪、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当补品等。种种中药的滥用、误用,即缘于普遍的对中医中药的误解和无知,真需要拨乱反正,以正视听。

一、真正了解中药的是药三分毒

《内经》中说“毒药攻邪”,就已经对药物下了定义。药物进到身体,能够祛除病邪,就是利用它所谓的毒性。中药的毒性,广义是指一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狭义是指中药进入机体后能损害机体,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毒副作用。而真正的中医典籍和教材多指前者。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这里所说的中药之毒,绝大多数不是现代所说有毒药物之毒,而是药物的偏性。例如大黄、黄连、板蓝根等药性寒凉,治疗热病、火症,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即可称这些药性能为寒性,但若误用以治疗寒病,则雪上加霜,就可称为寒毒。人参、鹿茸、黄芪、冬虫夏草等药性温热壮补,治疗虚证、寒症,有温补祛寒的功效,即可称这些药性能为热性、补性,但若误用以治疗实证、火症,则火上浇油,就可称为火毒。所以从广义上讲,中医所谓的是药三分毒,其实它的本质不是贬义的,而是指作为药物的一种偏性而言,保健补品亦无例外。反之,如果没有偏性(即所谓的没有毒),反而不是中药了(那就是米饭、馒头之类的谷食之属)。明白了中药的基本药理,就明白了药无好坏、贵贱、关键在于应用得当,药症相符。

二、真正有毒的药不会轻易开方

“对于那些真正有毒的中药,如砒霜、雄黄、生巴豆、生马钱子、生草乌、轻粉等,绝大多数医生一生中从未开过或使用过,许医院、药房也没有。即使要用这些有毒的药物,医院提交专门的毒麻药物处方并进行审核。因此,患者不用担心自己会用上这些有毒药物。”随着医学的发展,也有极少数医生在使用某些有毒药物,但是这都是建立在科研探索并取得一些临床成果的基础上的。如医生用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用雄黄制剂治疗血液病,这一类真正峻烈有毒的中药,中医基本没人用,相反西医却拿来用,并且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大奖。很多所谓的毒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又赋予了新的内容。又如蜈蚣,古籍认为其有小毒,其实入药后其毒性已全部失活。在西南地区甚至将其强壮作用当作补品应用。近30多年来,更将其作为治疗阳痿的首选药物。虫类药大家,国医大师朱良春亦用其治疗很多顽疾重患获效。每多用至10余条。据中国医药报报道,云南中医学院和中科院动物所于年经过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各种科学实验数据表明,成人每天服用蜈蚣的数量最多可以达到二十五条,长期服用不会有毒副反应。当然,特殊过敏体质又当除外。我也用蜈蚣制剂治疗肿瘤及男性疾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每年用蜈蚣10万余条,至今尚未发现不良反应。

“中药之害在医不在药。中药临床是否安全的关键,不在于自身是否有毒性,而是在于临床能否合理正确应用。中药从本质上讲是治病为第一任务,其次才是养生保健(虽然治未病是我们的目标)。但是,现在许许多多根本就不懂中医的人们更多地用中药来保健,而且不管对不对症,只要贵的我就吃,导致了许多毒副作用的发生。”我就见过几位40多岁的男性,把人参、鹿茸、鹿鞭等上等的贵药一起煮水喝,认为这才是大补。结果喝了一段时间,满身长脓包,口腔溃疡,血压、血糖也高了,甚至连乳房都长了肿块了。”

三、误医误药伤人与中药何干

明白了是药三分毒的原理,再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的错误用药,胡乱进补。举例如下:

1、润肠通便保健药不能随便吃

,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等都是中药里的“苦寒泻下药”,如果应用准确则疗效极速,立竿见影,尤其是用在实热、实火、热毒蕴积之类的疾病上疗效极佳。但是,现在许多商家将这类药物开发成了各种“润肠、通便、排毒”的保健药品,尤其鼓吹治疗慢性便秘、肥胖症等。可是长期服用这类保健药品的人出现了各种副作用,如肠道粘膜黑变病,免疫力低下,还有部分女性用后月经过多而导致贫血或卵巢受损而闭经,颜面憔悴,发如枯柴。从药理上讲,不是因为这些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和过错,“都是因为用错了药,不对症了。中药讲究辨证施治,这类苦寒泻下药必须用于急性实热性便秘上,而许多虚性病症患者、老年人、慢性便秘人用了当然会出问题的。”

中医理论,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应当“奏效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就是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即使辨证准确,也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这是大学教材《中药学》中对于泻下药的讲解。在临床中应用此类药时医生都要明确告之患者,见效后马上停药,即使已经煎好的药也不可继续服用而要倒掉。但是,现在许多人还在长期自行喝这种所谓的保健药来美容、排毒。本应见效即止而绝不可长服的泻药,现在不但常年服,而且药商还买两个月送一个月。真可怕,泻药本无罪,良药用错了地方才可怕。”

2、补肾不当反致“油尽灯枯”

近几十年来,由于保健市场的混乱,使补肾壮阳十分风行,但相当多的人对“肾虚”的概念比较模糊,以至于步入乱补的误区。许多肾虚的人服了补肾的药后,却出现了咽干口疮、尿黄便燥、牙龈肿痛、烦躁失眠、目赤多眵,周身疖肿等等症状,这俗称“上火“的原因究竟何在?原来这些人出现虚不受补的症状,是他们所服的药品和保健品都偏于壮阳的缘故,是阴阳不分盲目选择的结果。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竞争的压力、过度的休闲,都会昼劳其心夜耗其神,每易伤人的精血。从中医脏腑辨证的角度来看,阴损者众而阳伤者少,且易致阴虚火旺的症侯,前人便有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之论。养生学家常形象地把人的生命比喻成一盏油灯,阴精是灯油,阳气是灯光,阴精足而阳气旺。人至老年,精血逐渐耗损:或虽属壮年却久病劳伤,就如嗜燃灯油,生理机能逐渐低下。如果不经辨证单纯补肾壮阳,就如灯油耗尽不去添油,却拨灯心加灯捻,反而会进一步耗损阴精,油尽而灯枯,有如竭泽而渔,或可取效一时,最终还是对人大大有损。此又是误补之害啊。

3、别以为大枣、桂圆、黄芪等药随便都能滋补

许多人都认为大枣、桂圆、黄芪、鹿茸、冬虫夏草等百无挑剔,怎么吃都是好东西,将此类药物当做补品服用。这类药物药性偏热,如果服用的人平时就有内热、火盛的症状,服用后就会“火上浇油”,出现口疮、唇疹、咽痛、声哑、痤疮、痔疮等火毒内盛的症状,久而久之也可生各种恶疾。

又如吃川菜、烧烤容易上火?是因为烧烤、川菜、湘菜里的经常多放一些胡椒、孜然、大料、川椒、十三香等辛香调料,而这些辛香调料又都是温里祛寒的中药,但是,此类辛香调料类药物的药性又都特别辛热燥烈,最易耗阴动火,所以天气炎热时,或者平时就火旺的人应尽量避免服用,真热假寒证人更要禁用,“我们医生在开处方时,这类药都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控制用量,不敢稍稍过量,可是很多人在吃各种麻辣饭菜时,餐餐成碗盈盆,又有多少人会注意这些?

就像菜刀锋利,用其盛饭,割伤了肢体,但这与菜刀何干?菜刀是用在切菜,而不是当做勺子盛饭舀汤,用错了地方,是菜刀的错吗?同理,误医误药伤人,又与真正的中医和中药何干?

大连市中医内科学会会长主任医师石志超

医院中医内科硕士石鉴泉

〓〓〓〓〓〓〓〓〓〓〓〓〓〓〓〓〓〓

大连市中医药学会门诊部公众平台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ywih.com/jbzd/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