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专业立场
讲述通俗中医
这是书生第篇原创文章
书生曾经在前面的文章中夸了大黄一把,称赞大黄是中药中的侠客。但侠客毕竟是侠客,性格比较刚勇,一出手往往破坏性比较大,今天就来讲讲这个事。
一件小事
书生门诊给一位患者抄方,发现其长期服用的药方中一直有一味熟大黄,用来缓解腹胀、呃逆,因为每次泻一泻均会畅快许多,但不久后又会出现腹胀的情况,于是他表示要将熟大黄换成生大黄,因为觉得熟大黄不够有劲。书生当即跟他解释,大黄长期用,肯定会加重便秘腹胀,因为大黄既含有通便的结合醌类成分,同时还含有止泻的鞣质,鞣质小剂量服用后有时不仅不引起泻下反应,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即出现继发性便秘。
除此之外,大黄还会导致结肠黑病变。结肠黑病变又叫作大肠色素沉着症,是一种发生在结肠黏膜上的良性、非炎症性疾病。好在这种变黑是可逆的。但是,如果毫无顾忌地继续使用这类药物,有可能导致结肠息肉,甚至增加癌变的风险。但也有国外研究显示,这一病变与结肠息肉和癌变并不一定存在直接关系。也就是说,之间的关系其实仍说不清。
但是也有国内外的研究显示,产生肠黑病变的原因可能是多样性的。譬如,便秘本身就有可能通过增加刺激促使肠道色素沉积,这一过程并不需要蒽醌类物质的参与,但蒽醌类是可以加重这一病变的。所以说,发现肠黑病变,并不一定就是不恰当使用药物导致的。解决便秘难题,才会有助于缓解肠黑病变的趋势。
大黄
因为存在上述两个问题,很多临床中医医生并不喜欢使用大黄、番泻叶、芦荟或者类似的如波希鼠李皮、酚酞等含有这类物质的药物,在临床遇到便秘时,更多会选择润下或者使用粗纤维类的药物增加胃肠蠕动,而不是峻下。
所以,正常人提到结肠黑病变,都以为是中医用大黄、番泻叶、芦荟等药物惹的祸,事实上,中医治疗便秘方法多样,并没有说一定要使用这类药物。恰恰相反,在国外,大量人群由于食物中缺乏蔬菜水果同时又食用大量肉类,造成便秘后更多会无奈地选择滥用这类药物,导致国外的发病率高于国内,在这一点上,中医治疗便秘的独到能力在防止肠黑病上其实是有功劳的。
那么如何缓解这一病变呢?
现在普遍认为,调整饮食多吃粗纤维食物如水果蔬菜、多喝水就能,同时多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等,都能解决便秘的问题,因为结肠黑病变是可逆的,所以一段时间后会自行缓解。
另外,中医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会进行配伍,以一药物帮助降低另一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一作用称作“相畏”。一部分中医针对这一问题,通过配伍,能有效加快街肠黑病的缓解速度,用的药物均以清润为主,如麦冬、玄参、生地黄这一类为主。其实,这三个药合在一起就是增液汤,临床上也常和大黄类的药物同时使用,组成名方增液承气汤。也就是说,老祖宗早就配好了药,帮助我们对抗结肠黑变病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需要补充的是,这一病变因为不甚严重,同时又具有可逆性,并不算是个多大的问题,但在网络媒体上经常会被反复提出来用来黑中医。书生这里不得不感叹,中医是不是已经没得黑了,需要从各个角度挖空心思,来寻找中医的弱点,才能打击到群众对中医的信心呢?
有时候,有些势力为了黑中医,真是煞费苦心哪!
胡珀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