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onE.Cohen,BS,andNadaElbuluk,MD,MSc
摘要
对于有色皮肤来说,传统的皮肤重建技术,如皮肤磨削术、化学剥脱法和激光治疗虽然有效,但同时会面临恢复期长和并发症的风险,包括高风险的色素异常、瘢痕形成和临床疗效不理想等。微针是一种不断发展、适应症不断扩展的治疗技术。与传统皮肤重建技术相比,微针技术的安全性更优越,特别是在有色人种((Fitzpatrick皮肤分型IV至VI型)中。迄今为止,微针技术已被证实对该人群的许多皮肤病有效,如瘢痕、黄褐斑、黑变病、皮肤年轻化、寻常型痤疮和原发性多汗症。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有关有色人种微针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回顾。
关键词:寻常型痤疮;多汗症;黄褐斑;微针;瘢痕;有色人种;皮肤年轻化。
内容提要
l微针在有色人种中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治疗技术。
l微针技术在有色人种中被用于治疗瘢痕、黄褐斑、皮肤年轻化、寻常型痤疮和原发性多汗症。
l虽然有限,但目前证据表明微针技术对深肤色人群来说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
微针是一种不断发展的适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技术1-4。微针器具(图1)由成排的微小的针头组成,滚过皮肤时快速造成有治疗作用的小创口(图2),导致创伤愈合反应,产生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1-3,5-7。由于小创口穿透角质层,该技术也被用于增强经皮给药系统3。自射频微针(fractionalradiofrequencymicroneedling,FRFM)出现后,微针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FRFM穿透皮肤,从绝缘针尖释放射频电流,在不破坏表皮的情况下对真皮组织和附属腺体进行治疗8。
传统的皮肤重建技术包括皮肤磨削术、化学剥脱法和激光治疗,尽管有效,但可能会出现恢复期延长和不良反应。这些有色人种(Fitzpatrick皮肤分型[FST]IV至VI型)高发的并发症包括色素异常(炎症后色素沉着(postinflammatoryhyperpigmentation,PIH)及色素减退)、感染、粟丘疹和瘢痕2,9,10。这些可能的不良反应直接导致了患者治疗选择率的下降。
与传统皮肤重建术相比,微针技术降低了许多不良反应的风险。与剥蚀性技术相比,微针技术保持表皮的完整性,维持促进康复的皮肤屏障,限制了感染和瘢痕的风险。尽管其它非剥蚀性和分段式激光等重建术也能保持大部分表皮的完整性,因黑素细胞潜在的热激活,深色皮肤人群仍有色素异常的风险。其它激光也含被黑色素吸收的波长。相反,微针技术在皮肤内没有靶色素分子,也不产生热能,对色素的影响最小2,9,11,12。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关于有色人种微针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囊括现有文献和证据的全面综述。在PubMed/MEDLINE数据库检索有色人种微针使用的相关文献,包含年以来所有英文研究和报告(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优先)。关键词包括“微针”、“经皮胶原诱导”、“微针滚轮”、“有色人种”和“皮肤IV至VI型”。检索结果中使用微针治疗的疾病包括寻常型痤疮、萎缩性痤疮瘢痕、黄褐斑、黑变病、皮肤年轻化和原发性多汗症(表I)。
痤疮瘢痕
寻常型痤疮愈后常留瘢痕。激光治疗和化学剥脱术能诱导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产生,故被用于改善萎缩性瘢痕为主的外观22,23。然而这些重建技术有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的风险,尤其是在深肤色患者中6,24。微针技术刺激真皮重塑、促进真皮成分产生,从而治疗痤疮瘢痕,且在有色人种中造成色素异常的风险极小。
Fabbrocini等的研究将患者分成FSTI至II型(n=10)、III至V型(n=45)和VI型(n=5)3组,直接比较这几组患者使用微针技术治疗痤疮瘢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6。治疗3个月后,所有组别患者的痤疮瘢痕都有明显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皮肤的不良反应有差异,其中FSTI至II型患者最常见、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一过性的治疗后红斑。治疗完成1年后无色素异常报告6。
Hassan进行了一项比较单独使用微针和微针联合皮下分离术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效果研究14。皮下分离术是一种利用毫针分离附属物和深部组织的针对凹陷性皮肤损害的技术25。Hassan的研究包含70名“深肤色”的亚洲人14。治疗3个月后,微针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有效性(定义为照片改善至少25%)分别为77%和%。不良反应为一过性的治疗后红斑、水肿和脱屑14。
另一项包含60名痤疮瘢痕患者(FSTIII至V型)的研究则分为微针单独治疗组(组1,n=30)和微针联合35%羟基乙酸剥脱治疗组(组2,n=30),进行5个疗程治疗10。3个月的随访后发现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1%和62%,共有的不良反应为治疗后一过性的淤青和水肿及粟丘疹(每组2例)。组1还有3名患者出现PIH。
Garg和Baveja使用微针(或15%三氯乙酸剥脱)治疗50名痤疮瘢痕患者7。治疗间期为2周,周期为6周。研究伊始所有患者都接受1次24号针的皮下分离术。结果使用Goodman和Baron定性量表进行评估,即瘢痕等级为:有斑点(1级)、轻度(2级)、中度(3级)和重度(4级)。结果:2级瘢痕全部消失;63%的4级瘢痕降至2级;38%的4级瘢痕降至3级。PIH发生率6%,但均在维A酸、氢醌和莫米松局部治疗5个月后缓解7。该研究的缺陷为:微针或三氯乙酸治疗缺乏对照,无法分析色素异常由哪种重建技术引起。
Chandrashekar等的一个回顾性研究探讨含射频消融装置微针治疗31名中重度痤疮瘢痕患者(FSTIII至V型)的效果8。治疗4个疗程后使用Goodman和Baron量表进行评价,结果:81%的患者降低2个等级,19%的患者降低1个等级。不良反应为一过性的红斑和水肿(所有患者)、PIH(16%)和轨道状瘢痕(6%)8。
Dogra等对36名患者(FSTIV至V型)进行5个疗程的微针治疗13。结果用痤疮瘢痕评定评分进行评估,即综合考虑瘢痕数目、严重程度和类型得出1到18分的结果。治疗结束1个月后,平均评分从11.7分降至6.5分,即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50%到75%。5名患者(14%)发生PIH,其中3名因严重色素沉着中断治疗。作者认为该研究PIH发生率高的原因是防晒措施不充分。其它不良反应为治疗固有的疼痛和轨道状瘢痕(6%)13。值得注意的是,轨道状瘢痕的发生主要与操作不当有关,如使用大小不合适的毫针、治疗经过骨性突起时压力过大。
非痤疮瘢痕
许多病例报告报道了微针技术成功治疗有色人种非痤疮瘢痕的个案。其中1名15岁女孩(FSTV型)因幼时感染水痘遗留面部萎缩性瘢痕,微针治疗3个疗程的治疗后瘢痕明显改善;除每次治疗后有1周的红斑消退期外,无其它不良反应5。另外1名50岁的韩国女性面部有1条延伸至右下颌的烧伤瘢痕,予微针联合传统CO2激光剥蚀法治疗15。每次治疗先予CO2激光打出许多“小孔”,然后再予微针治疗,连续5个疗程。作者认为联合治疗能使烧伤瘢痕中的热能和针刺达到平衡状态。结果瘢痕明显改善并缩小,且无不良反应报告。然而由于作者未将2种治疗进行分开评估,故尚不清楚主要是哪种治疗发挥了疗效15。
黄褐斑和黑变病
微针技术也被用于有色人种色素沉着性病变的经皮给药治疗。包含60名中重度黄褐斑患者(FSTIV至V型)的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单独予氨甲环酸微量注射治疗或联合微针治疗16。3个疗程后,单用氨甲环酸治疗组和联用氨甲环酸及微针治疗组患者的黄褐斑面积严重指数评分分别改善了38%和44%。此外,这两组分别有26%和41%的患者至少改善50%。两组中均无不良反应报告16。
Fabbrocini等应用半侧面部试验模式将含噜忻喏和苦参精华α的美白液(伴或不伴微针治疗)用于20名黄褐斑患者(FSTIII至V型)9。治疗2个月后,单独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黄褐斑面积严重指数评分与基线相比分别改善了7.1分和10.1分。此外,联合治疗组的皮肤光泽度也改善得更明显9。
微针技术已被成功用于治疗眶周色素沉着症。其中1名48岁重度特发性眶周色素沉着症男性患者(FSTV型)接受了DermaFrac微针(并注射抗衰老和提升光泽度物质)治疗17。治疗4个和12个疗程后,医师全球评估分数分别获得50%到75%及75%到90%的提升,且未观察到不良反应。作者认为上述治疗的作用机制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有效,即治疗能改善皮肤水化,诱导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合成,并可能减小皮肤色素的能见度(即美白)17。
寻常型痤疮
传统微针技术随着FRFM的发展得到改良,适应症扩大(表II)。FRFM的绝缘针穿透皮肤,从针尖释放射频能量,在不破坏表皮的情况下对真皮进行治疗11,18,19。与分段式激光相比,由于作用范围和深度固定,FRFM的能量更具有选择性27。
有假说认为,FRFM可通过热能破坏皮脂腺,导致皮脂分泌减少,从而改善痤疮症状。Lee等的研究包含18名应用FRFM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患者(FSTIV型)20。治疗2个疗程后,照片盲法分析示炎症性皮肤损害的数目和皮肤损害严重程度评分平均下降26%到50%。不良反应包括治疗后红斑和脱屑,无色素改变报告20。
Kim等使用FRFM治疗25名中重度痤疮患者(FSTIII至V型)18。治疗3个疗程结束3个月后疗效明显:皮肤损害数目平均下降76%,皮脂含量平均下降37%。炎症性皮肤损害比非炎症性皮肤损害的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不良反应为治疗引起的局限性疼痛、一过性的红斑和脱屑18。另一项关于FRFM疗效的研究则包含20名面部痤疮患者(FSTIII至V型)。单次治疗后,皮脂分泌持续显著减少,达70%到80%19。痤疮整体外观和皮肤损害计数在治疗2周后改善明显,但在治疗8周后恢复到基线水平19。
皮肤年轻化
FRFM同样被应用于有色人种的皮肤年轻化研究。Seo等运用半侧面部试验模式对要求进行皮肤年轻化的15名女性(FSTIII至IV型)进行FRFM(伴或不伴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治疗11。面部一侧仅使用FRFM治疗,对侧则联合采用干细胞培养基治疗。3个疗程后,双侧面部的水化程度、红斑指数和皮肤粗糙度都得到改善。使用盲法让2名皮肤科医师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照片进行评分(0到4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比单独治疗组在细纹和整体外观方面改善得更明显(平均分别改善2.20和2.06,P<0.05)。组织病理学证实了新生胶原和原纤维蛋白-1的生成。不良反应为治疗引起的局限性疼痛和一过性红斑11。
多汗症
FRFM在有色人种中还被用于治疗多汗症患者。一项包含20名原发性腋窝多汗症患者(FSTIV型)的研究显示,FRFM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病情改善明显,多汗症严重程度量表评分(范围:0到4分)从2.2分降至1.8分。碘淀粉显色试验也表明95%的患者病情改善。组织学分析证实了汗腺数量及体积的减少和腺体萎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一过性的PIH(可在2周内自愈)。其它不良反应为治疗后水肿,2名患者还出现下颌和上唇代偿性的汗液分泌增加21。
结论
在有色人种中,传统皮肤重建技术的应用因不良反应(尤其是色素沉着)而受到限制。微针技术由于适应症广、不良反应风险小,已成为深肤色人群喜爱的替代疗法。微针治疗耐受性良好,且不破坏表皮,故能重复多次治疗,直到获得满意疗效。此外,射频技术的发展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扩大了微针治疗的适应症。微针技术的多功能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使其成为有色人种许多皮肤病最有前景的治疗方式。尽管微针技术似乎增强了有色人种目前的医疗设备力量,但是仍要注意的是,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数目仍然过少。尤其是深肤色人群,需要更大的对照研究证实微针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REFERENCES
1.FernandesD.Mi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collageninduction.OralMaxillofacSurgClinNorthAm.;17(1):51-63.vi.
2.FernandesD,SignoriniM.Combatingphotoagingwithpercutaneouscollageninduction.ClinDermatol.;26(2):-.
3.AroraS,BhandareeGuptaP.Automatedmicroneedlingdeviceeanewtoolindermatologist’skiteareview.JPAD.;22(4):-.
4.NairPA,AroraTH.Microneedlingusingdermaroller:ameansofcollageninductiontherapy.GMJ.;69(1):24-27.
5.CostaIM,CostaMC.Microneedlingforvaricellascarsinadark-skinnedteenager.DermatolSurg.;40(3):-.
6.FabbrociniG,DeVitaV,MonfrecolaA,etal.Percutaneouscollageninduction:aneffectiveandsafetreatmentforpost-acnescarringindifferentskinphototypes.JDermatologTreat.;25(2):-.
7.GargS,BavejaS.Combinationtherapyinthemanagementofatrophicacnescars.JCutanAesthetSurg.;7(1):18-23.
8.ChandrashekarBS,SriramR,MysoreR,BhaskarS,ShettyA.Evaluationofmicroneedlingfractionalradiofrequencydevicefortreatmentofacnescars.JCutanAesthetSurg.;7(2):93-97.
9.FabbrociniG,DeVitaV,FardellaN,etal.Skinneedlingtoenhancedepigmentingserumpenetrationinthetreatmentofmelasma.PlastSurgInt.;:.
10.SharadJ.Combinationofmicroneedlingandglycolicacidpeelsforthetreatmentofacnescarsindarkskin.JCosmetDermatol.;10(4):-.
11.SeoKY,KimDH,LeeSE,YoonMS,LeeHJ.SkinrejuvenationbymicroneedlefractionalradiofrequencyandahumanstemcellconditionedmediuminAsianskin:arandomizedcontrolledinvestigatorblindedsplit-facestudy.JCosmetLaserTher.;15(1):25-33.
12.AustMC,ReimersK,RepenningC,etal.Percutaneouscollageninduction:minimallyinvasiveskinrejuvenationwithoutriskofhyperpigmentationefactorfiction?PlastReconstrSurg.;(5):-.
13.DograS,YadavS,SarangalR.MicroneedlingforacnescarsinAsianskintype:aneffectivelowcosttreatmentmodality.JCosmetDermatol.;13(3):-.
14.HassanR.ComparisonofefficacyofmicroneedlingforthetreatmentofacnescarsinAsianskinwithandwithoutsubcision.JTurkAcadDermatol.;9(2):-.
15.ChoSB,LeeSJ,KangJM,KimYK,KimTY,KimDH.Thetreatmentofburnscar-inducedcontracturewiththepinholemethodandcollageninductiontherapy:acasereport.JEurAcadDermatolVenereol.;22(4):-.
16.BudamakuntlaL,LoganathanE,SureshDH,etal.Arandomized,open-label,白癜风如何治疗最好白癜风好治疗吗